02

生态承德绿生金 2025年08月15日

6月21日拍摄的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刘满仓摄)

据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森林覆盖率超过60%,成为华北最绿的地区;“风光水储氢”清洁能源发展迅速,拥有北方最大的抽水蓄能项目集群;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钒钛新材料产业展现全球影响力……

塞罕坝精神发源地河北承德,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高品质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

“林海”厚植生态底色

抬头“苍穹蓝”,放眼“林海翠”。登临塞罕坝望海楼,极目远眺,绿意无垠。

“我爷爷那辈人来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沙地,风一刮,眼睛都睁不开。”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第三代务林人时辰,抚摸着一棵粗壮的落叶松,眼中满是自豪,“塞罕坝这百万亩林海,不仅是承德的宝,更是护卫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屏障。”

如今,塞罕坝正在开展“二次创业”。承德市出台与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相衔接、覆盖全市53家国有林场的《承德市国有林场“再建功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一体推进森林质量提升、基础设施改善、森林资源保护、生态产业发展、改革活力释放等重点任务,国有林场“再建功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方翠林筑屏障,一泓清水入京津。承德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施“三北”工程六期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市有林地面积35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0.03%,成为华北最绿的地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实施滦河、潮河、辽河“三河共治”,15个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绿电”点亮自然“风光”

承德拥有得天独厚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距地面7米高处平均每秒5.5至9米的风速,驱动着总装机量超1000万千瓦的风机;年均1400小时的光照下,总装机量达100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宛如一片蔚蓝的海洋。

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承德正依托“风光无限”的自然禀赋,构建“风光水储氢”全链条协同发展产业格局,从单纯能源产地向着辐射京津冀的“能源枢纽”和清洁能源应用样板城市迈进。

承德市推进“风光水储氢”一体化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全市抽水蓄能并网、在建、获批总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抽水蓄能项目集群。当地已建成承德北、围场牌楼等6个500千伏输变电站和3条500千伏输送通道,风光电输送能力达到1800万千瓦,初步形成了资源利用、装备制造、能源应用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

目前,承德清洁能源总装机已突破2390多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93%。与此同时,承德正全力构建一张通达京津冀的“绿电高速路网”。

随着承德东至滦州500千伏线路等新通道的建成,送出能力将提升至2400万千瓦。未来,承德的送电网络将升级为“9站6通道”,让澎湃“绿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津冀负荷中心。

“新材”激发绿色动能

承德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钒钛资源基地。钒被称为“现代工业的味精”。针对传统提钒工艺高污染、高能耗的难题,承德钒钛新材料有限公司建成了世界首条亚熔盐法清洁提钒生产线。“这项新技术,让钒回收率从80%提高到90%以上,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三废’零排放,能耗和成本还大幅降低。”公司钒钛事业部负责人高海说。

守好“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承德市多措并举,加快生态价值成果转化,坚持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要发展,在生态补偿机制、降碳产品开发、排污权市场交易、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等领域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绿水青山正加快转化为金山银山。

绿色是承德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承德最大的优势。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承德将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以高品质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