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汕尾市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5年08月08日

□朱丽珊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与红色文化的结合体,既能实现红色文化的旅游转化,又能促进其赓续传承,助力革命老区实现经济、文化、社会价值的多重增值。《“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挥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产品培育,打造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汕尾市作为全国十三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广东唯一全域革命老区,拥有红宫红场、彭湃故居等丰富红色资源。在国家政策支持与区域发展战略下,汕尾红色旅游迎来历史性机遇。然而,与井冈山、延安等成熟红色旅游目的地相比,其资源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存在“资源富集但价值未显”的矛盾。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汕尾红色旅游突破发展桎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汕尾红色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结合市场供需变化,提出针对性发展策略,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汕尾市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红色资源禀赋深厚,保护开发初具规模​

汕尾市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4个县(市、区)均为一类革命老区县,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据2020年全省普查资料统计核定,汕尾市辖区内革命遗址达517处,总量居全省之首,涵盖革命根据地旧址、领导人故居、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多种类型。海丰县是红色资源的核心聚集区,留存了大量珍贵遗迹。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核心标志,与彭湃烈士故居、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旧址、彭湃在龙舌埔烧田契旧址等共同构成了汕尾红色旅游的核心。此外,陆河县激石溪革命根据地、陆丰市金厢滩周恩来活动旧址等资源,进一步丰富了汕尾红色旅游的空间布局,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旅游开发初见成效,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近年来,汕尾市加大红色旅游的开发力度,成效显著。产品线路上,2021年免费开通3条红色文旅专线,策划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和8条红色文化研学线路,形成覆盖全域的红色旅游网络。交通条件持续改善,厦深高铁、广汕高铁、汕汕高铁的通车,使汕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市区至红宫红场、彭湃故居等核心景点车程缩短至30分钟以内。景区设施不断升级,海丰县革命烈士暨革命斗争史纪念馆引入互动投影、触控互动等多媒体技术,提升游客体验。旅游经济数据亮眼,2024年汕尾市接待游客952.76万人次,同比增长15.1%,超过全省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旅游收入达103.3亿元,同比增长16.7%,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25年上半年,海丰县以红色旅游为主导,接待游客501.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和6.2%,彰显了红色旅游的发展潜力。

汕尾市红色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资源挖掘不足,文旅融合不深

汕尾红色资源“深闺藏宝”现象突出,资源价值未充分释放。其一,资源开发碎片化。多数景点以简单陈列为主,缺乏对历史细节的深度挖掘,难以形成完整故事线,游客体验感差。其二,文化呈现形式单一。红宫红场、彭湃故居等核心景点以静态展板、铜像、旧居原貌为主,缺乏沉浸式等新型体验方式。游客停留时间短,二次消费率低。其三,文旅融合层次浅。红色旅游与村落文化、滨海生态、非遗民俗等多元资源融合仅停留在表面,且与教育、农业等产业融合也不充分。此外,景区运营主体多为事业单位,缺乏产业融合、IP打造的专业能力,制约了资源价值的转化。

设施配套不齐,区域联动不强

红色景点部分位于县域和乡镇,公共交通覆盖率低,如陆河公交班次稀疏且无固定时间表,部门红色景点无直达公交,影响旅游体验。景区周边高品质住宿、餐饮资源匮乏,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主题餐厅,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市内各区县红色资源缺乏统筹规划,多独立运营,未形成“全域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同时,缺少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未融入粤东红色旅游圈,未能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客源市场优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市场竞争激烈,创新能力不足

在全国红色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汕尾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且自身创新能力薄弱。与井冈山、延安等成熟红色旅游目的地及广州、梅州等省内城市相比,汕尾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有限,宣传重心偏向滨海旅游,红色文旅市场占有率低。其宣传方式传统单一,依赖微信公众号和传统媒体,缺乏与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合作,难以触达年轻群体。同时在产品开发创新方面能力不足,缺乏市场吸引力,如节庆活动同质化,缺乏话题爆点等。

新时代汕尾市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

深挖特色旅游资源,构建“红色+”融合发展体系。

破解红色资源“深闺藏宝”困境,需以资源价值转化为核心,推动红色文化与多元业态深度融合。汕尾应立足“红蓝绿古特”资源禀赋,深挖各类资源内在关联,重点推进红色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教育等领域跨界融合,形成全域联动发展格局。可依托红色资源,深度融合汕尾民俗文化(如正字戏、皮影戏、河田高景等)、村落文化(如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陆河县水唇镇墩仔寨、海丰县赤石镇古村落群等),并结合生态农业、生态康氧等绿色产业及风电、珠宝等工业资源,打造特色融合模式。如海丰县海城镇擦亮“彭湃故里·东方红城”红色招牌,打造“红色+绿色+特色文化”体系,将红色旅游与非遗西秦戏和白字戏融合,联动莲花山生态资源与茶饮产业,构建集观光、体验、消费于一体的乡村生态产业链。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基础设施完善与区域协同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交通上需构建“内外联动、全域覆盖”体系,对外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等主要客源地的快速交通衔接,对内打通红色景点间的微循环通道,让游客出行更便捷。服务上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打造一体化优质服务生态,形成贯穿旅游全程的服务链条,全方位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区域协同发展需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发展格局。市内成立汕尾红色旅游发展联盟,统筹整合全市红色资源,创新红色旅游新模式;省内融入粤东红色旅游圈,与梅州、潮州联合开发“东征研学线”等,积极开展联合宣传,形成区域品牌合力;全国层面与井冈山等知名景区建立友好关系,加强学习交流。同时深化与高校合作,共建红色研究基地,为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形成“设施互联、资源互补、客源共享”的发展局面。

创新市场运营模式,提升品牌影响力

应对市场竞争需以创新驱动品牌升级,增强吸引力。景区打造可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数字投影等新技术,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化”模式,实现游客体验的持续优化和旅游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如参考“又见敦煌”模式,打造红色故事情景剧,通过跨时空对话增强现场感染力。宣传上构建新媒体矩阵,与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合作,邀请博主拍摄红色探秘视频,精准投送目标用户;联合电竞赛事植入红色元素,吸引年轻群体。此外,定期举办红色短视频大赛、摄影展等活动,借助用户创作扩大传播。产品创新可联合企业设计开发具有汕尾红色文化元素与非遗产品、客家民俗等特色的文创产品,如珠宝企业设计“红色印记”首饰,推出“革命人物盲盒”等;定期举办文创设计大赛,收集优秀创意作品并进行市场化转化。同时优化市场运营,建立产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让汕尾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本文为2024-2025年度汕尾市党校系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汕尾市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调查与思考》(项目编号:2024SWDXKT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陆河县委党校,广东 汕尾516600)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