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信息技术赋能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 ——以邯郸市红色文化传播为例 2025年08月08日

□魏洁茹 魏洁晶

随着全球信息化大浪潮的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播正面临着难得的机会和严峻的考验。邯郸市是一座有着灿烂红色回忆的历史文化名城,信息技术已融入红色文化传播,成为培养家国情怀和赓续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

信息技术赋能红色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

突破时空桎梏,延展教育维度

传统的红色教育主要进行实践学习,课堂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大。由于受交通因素、时间因素的制约,很多学校只能每年甚至一年举办一次,最多举办两次实践学习活动,而且活动所花的时间也受到很大限制,学生很难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随着信息科技进步,这种限制被打破。在线虚拟博物馆通过全景摄影、3D建模等高新技术手段对八路军129师指挥部遗址等多个红色旅游景点进行一比一的电子复制。这样青少年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就可以做到365天全年“云游览”,轻轻一点,一张张图像就可以轻松获取某个地点的历史背景介绍,而且当其点到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故居的时候,系统则自动回放关于此处保存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学习129师指挥邯郸抗联的抗战历史。

激发学习热情,提升教育实效

青少年对新事物有强烈好奇心,传统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和乏味。红色文化教学在科技发展的影响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提供更多趣味体验教学。如在邯郸市丛台区开展红色体验活动,将AR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拿起带有AR技术的平板电脑,在抗日战争背景中扫动画面,会涌现出立体、逼真的模拟地下战斗的画面,任意旋转平板,进行360°观看学习地道的构造,甚至可点开互动情节。活动结束后的调查结果中,93.8%的受访者认为活动之后对红色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有78.2%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该活动能继续开展下去。

整合分散资源,深化教育内涵

虽然邯郸红色文物遗址众多,种类齐全,但分布分散不集中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以往各地都散存着各自的文物和文献,没有系统组织和开发利用,使得大量历史档案因为保管条件薄弱而发生丢失的危险。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全方位地搜集各类信息(文字、图像、声音、影像)建立邯郸市红色历史档案库。该数据库囊括了本市红色遗址200余处、红色故事300余个、革命文物5000余件的资料信息,将资源进行归集,集中存储。

邯郸市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厚底蕴

历史遗迹:凝固的红色记忆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邯郸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且留有许多遗迹,这些是红色教育生动的素材和载体。位于涉县的八路军129师司令部遗址,是129师指挥部制订战略,指挥作战的地方,保存有刘伯承、邓小平等革命先辈生活及工作过的遗址。该地收藏了他们居住、工作时期遗留下来的家具、灯具、地图等,还有一些刻画战争与人民生活状态的老照片。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用于追思曾经在抗战中牺牲于晋冀鲁豫地区的众多革命先烈,其中有晋冀鲁豫地区众多英烈。包括左权将军在内,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有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馆等,还留有大量的烈士文物、历史文献、照片档案等。逢重大节日,比如清明节,或者烈士纪念日等,当地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前往祭拜,在这里,学生能够献花、瞻仰烈士墓碑,聆听烈士事迹等,以表达对烈士英灵的敬仰,也把烈士的精神传承下来。

红色故事:流淌的精神血脉

邯郸境内流传着许多感人至深的红色传说,这就是邯郸红色文化的红色矿藏。“狼牙山五壮士”中,胡德林、胡福才两位来自邯郸,他们的英雄事迹广为传颂,1941年为掩护老百姓和部队转移,将日寇引上狼牙山顶峰,待到弹尽粮绝时纵身跳下悬崖。胡德林和胡福才用生命演绎了英勇就义的豪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邯郸青年。

抗日战争时期,涉县老百姓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那时虽然当地老百姓很缺吃少喝,可仍然愿牺牲自己的粮食送给解放军。组织妇女参加八路军打游击制军鞋,照顾伤员,儿童团守岗、放哨、传递情报等故事,这是对军民情深的最生动诠释,传达着邯郸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

信息技术赋能下的教育创新模式

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重现历史风云。

VR技术构建的红色文化教学场景营造可让体验者身临其境沉浸其中,如“重新走一遍长征路”“邯郸抗战风云”等等的虚拟体验。当戴上VR眼镜后,就会身临其境地站在战役的沙场之中,感受到炮火轰鸣的氛围和浓浓的硝烟味道,体会炸弹爆炸的震撼,亲自动手扮演出征战士,参与一场战役,体验从部署战役、带领部队作战的过程,感受到老前辈们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和经历的战斗艰难抉择。

随着技术和自行完善,AR技术也逐步应用到红色旅游景区中。比如在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的一棵树下就有不少游客停留观看,扫描此棵树,便可获得关于它的历史——此树下曾是刘伯承、邓小平等中央领导运筹帷幄制定作战计划的中心。游客们也可通过扫描展品在展览馆中看到它的三维立体版展示图,通过解说员讲解理解到这些展品的详细情况,增加游玩趣味。

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打造学习宝库

邯郸市对红色文化App不断更新,除了更新原有版本之外,增加了“红色直播”和“红色微课堂”的栏目内容。“红色直播”经常性地邀请红色文化和红色历史人物传承人来参与网络直播,讲述邯郸的红色事,红色人物实时互动交流;“红色微课堂”由专家讲师制作10—15分钟精品教育教学视频解读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对青少年起到“碎片化”的学习教育作用。

伴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优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红色主题课程融入互联网教育资源库。小学段的学生可以看动画片、听儿歌来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如重新改编“鸡毛信”故事以更适合儿童观看的动画影片的形式来让小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针对初高中学生,注重剖析红色故事背后的意义,通过以案说法、团体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使其充分认知红色精神的意义;针对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将红色文化主题系列的课题研究,聘请相关专家、学者举办大型专题讲座,定期举办相关论坛活动,提供不同程度的学生丰富的课后知识储备渠道。截至目前,互联网教育资源库学生学习人数超过20万,所开设的课程累计点击量已经达到500余万次。

开展智能互动教学,实现精准育人

在智能学习的普遍应用于校园的条件下,我们已经拥有诸如智能黑板、互动投影等先进设备。在教学关于红色的主题内容时,可以充分借助这些设备向学生呈现关于红色方面的邯郸的历史影片、珍贵图片、珍贵文件等,并在讲授内容的重点位置标注、强调或提示。例如在讲述八路军129师在邯郸的战况时,可以在电子地图上标注重点战争地点,表示出战争线位移轨迹,让讲授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同时,利用互动回答问题、投票抉择、分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只用扫描手机二维码就可以参加,系统就可以及时获取学生回答问题的数据并分析出报告,这能方便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正确调整教学方法,提升课堂互动。

打造融媒体传播矩阵,扩大教育影响

邯郸市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渠道发布红色文化资讯,又根据不同媒体渠道推出不同主题资讯。例如,对于政府的微信公众平台来说,深入挖掘,推出例如“邯郸红色文化解读”“邯郸红色人物故事访谈”等内容。而对于微博,主要针对流行的话题与靓照的互动,开通“邯郸红色记忆”话题标签,鼓励网民使用话题标签,在话题中发表言论、进行互动,该话题的访问次数超过百多万次。而抖音上,我们以短视频的形式为内容,来展示邯郸红色景点与革命故事,例如“30秒游邯郸八路军129师指挥部”,吸引了许多年轻的关注,部分点赞次数到达十几万级别。

(作者单位:魏洁茹 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056300;魏洁晶 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 0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