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经典著作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阶梯式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2025年08月08日

□刘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读原著、 学原文、 悟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跳板,如何将基本原理有理有据、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悟透并认同马克思主义,将抽象的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总结。

对当前《原理》课堂教学模式及效果的反思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原理》课程作为主干课程,承担着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任。然而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给教学改革带来了严峻挑战。

首先,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强使得学生理解难度加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这些知识体系相互联系,形成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然而,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需要讲授这三部分内容,往往导致学生难以全面理解,许多学生在课堂上选择做专业课作业、玩手机、睡觉。如何以教材为基础、因材施教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可理解性,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其次,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理论化,学术语言的使用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教师在课堂上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输出,常常使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导致学生难以跟上课堂的节奏。一堂优秀的思政课应当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语言,缩短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最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为《原理》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教师在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在面对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时,能够冷静、客观地做出判断和选择。

经典著作有机融入《原理》课程的阶梯式互动教学设计

《原理》课程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的课堂,更是塑造学生思想世界的重要平台。如何将经典著作与现实案例有机融合,结合学生整体理论水平,有针对性地、分层级地进行互动教学,从而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深化经典文本,构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权威载体,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经典文本。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这一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著作中的重点段落,通过细致的讲解帮助学生把握理论的来龙去脉。

在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文本导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理论框架,如选择经典著作中的简洁段落,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在中级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经典文本的核心观点,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特定段落进行详细解读,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例如,在讲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什么是生产力?它包括哪些方面?”和“生产关系如何影响生产力的发展?”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形成初步的理论框架。在文本导读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小组成员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互相交流看法。教师在此过程中积极参与,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补充,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基本概念。

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教师可以选择《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具体段落,如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组织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段落,分析其中的核心观点,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讨论,如某小组可以分析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如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等。在汇报环节,各小组可以将他们的理解与体会分享给全班,并引导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和看法,促进更深入的讨论。这种阶梯式互动教学模式的设计,不仅提供了历史背景素材、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还加深了他们对经典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研读经典著作过程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融入鲜活案例,凸显理论的现实性力量。

成功的《原理》课程离不开经典著作与鲜活案例的有机结合。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成功的教育应当在熟悉典型思维方式后进行思考与实践。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方式。这一过程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帮助学生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师可以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案例,通过课堂讨论与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解物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时,可以用“缸中之脑”实验作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通过这一案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这个实验确实存在,如何证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这种探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高级阶段,教师可以组织专题研讨会或辩论赛,通过设计一系列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案例,如社会矛盾、经济危机、环境问题等,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批判性分析。例如,在讨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时,教师可以引入当代经济事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表现;在讨论社会矛盾时,教师可以提出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如经济不平等、环境危机等,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进行分析。

在辩论赛中,教师可以设定明确的辩论主题,例如“资本主义是否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佳选择”,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分别代表支持与反对的观点。学生通过辩论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能够锻炼其论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种互动形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理论。

经典著作与《原理》课程的阶梯式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

在《原理》课程中,有效融入经典著作的阶梯式互动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遵循以下实施要求:

精准选取经典原著与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精准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著作段落,并结合现实案例。案例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在分析案例时能够运用所学原理,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这一过程要求教师深入理解原著的核心思想,确保所选文本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思考。

加强师生互动与学生参与。阶梯式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在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扮演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转变为引导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在课前熟读经典原著,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展示形式,如案例分析、主题演讲或辩论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小组内分享和交流观点,还能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深入讨论,增强对经典理论的理解与感悟。

建立灵活的考核评价机制。为了检验阶梯式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教师需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评价标准不仅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考查他们在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中的能力。平时考核可以包括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重点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期末考核应减少客观题,更多采用辨析、论述和案例分析题,以考查学生运用经典原著与案例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综合评价,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实施经典著作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阶梯式互动教学模式,需从精准选材、增强互动、灵活考核和理论实践结合等方面入手,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本文系青岛电影学院2025年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Y202417]

(作者单位:青岛电影学院,山东 青岛266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