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学理认知向度 2025年08月08日

□程秀娟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面对现代经济挑战,需深化对服务型劳动和脑力劳动创造作用的认识,妥善处理价值创造与分配的关系,推动其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本文结合现实案例,阐释了劳动价值论在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及教育学领域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创新提供学理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学;服务型劳动;脑力劳动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服务型劳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核心引擎。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0%,发达国家达80%以上。中国平台经济催生的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者,劳动呈“去标准化”特征:外卖骑手靠算法优化路线,网约车司机依实时数据调整策略,印证了马克思“劳动的社会规定性随生产力发展演变”的论断。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劳动价值观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劳动是解析人类历史演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对人类劳动基本价值的剖析可概括为三大主张:

劳动创造世界:通过感性物质劳动(生产劳动),人类满足自身需求,塑造社会生活面貌。

劳动创造历史:生产劳动是维持生活的基本活动,凸显劳动人民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

劳动塑造人本身:劳动既改造外部自然,也重塑人类自身社会生活和本质,是人类存在的基石。

政治经济学语境中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关键,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马克思以劳动为政治经济学基石,基本观点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主义劳动剥削揭示其本质,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分析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联系,指出抽象劳动(商品生产中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根源。

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剥削: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劳动和资本积累,阐明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按劳分配原则:作为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设想,在公有制主导社会中,以劳动为个人消费资料分配的唯一标准,体现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否定不劳而获。

数字经济时代:平台经济通过算法控制劳动过程,如外卖平台路径规划算法压缩劳动者等待时间,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榨取,这种“数字剥削”要求重新审视数字剩余价值的分配正义。

教育学原理论述中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及价值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中占重要地位,马克思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

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人通过生产劳动结成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内生于劳动之中,生产劳动方式决定了他们的本质。

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全面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要性:这种结合契合现代社会劳动形式的演变,这一理念后经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阐释与实践,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核心原则。

劳动价值论的当代阐释与现实挑战

数字劳动的价值创造与剥削机制。数字劳动价值创造具双重性:一方面遵循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二重性,如程序员编写代码、数据标注员处理数据等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数字劳动包含大量无酬劳动,如用户在社交平台生成的数据被平台转化为商业价值,形成“数据剥削”。

平台经济对劳动关系的重构。平台经济通过算法中介重构劳动关系,使劳动者成为“独立承包商”,规避传统劳动法保护。外卖骑手与平台之间不存在雇佣关系,劳动强度与风险由劳动者个体承担,导致劳动者权益保障缺失。

脑力劳动的“人机协同”与价值创造。人工智能时代,脑力劳动与机器系统的协同成为价值创造的核心模式。华为公司研发团队通过算法优化将5G基站能耗降低30%,然而,资本通过专利垄断和技术壁垒占有大部分剩余价值。

结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数字经济时代展现强大理论生命力,也面临挑战。深化其研究需从三方入手:重构数字劳动价值理论,建立数字剩余价值分配机制;完善平台经济劳动保障制度,立法明确责任;创新人机协同劳动价值评估体系,将脑力劳动贡献纳入按劳分配。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面对现代经济挑战,需深化对服务型劳动和脑力劳动创造作用的认识。回顾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论述,能更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玥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域下的数字劳动研究[D].吉林大学,2024.

[本文系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021SJA1307)阶段性成果、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州实践案例军民融合篇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院,江苏 常州21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