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琳
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人才质量水平决定了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的质量。“技术驱动”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或者弱化“价值引领”的情况比较突出,也存在不少学生技术伦理败德、缺少社会责任担当的情况。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的必要性就是基于通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既“术”又“德”。下面,结合“互联网+”背景,探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的构建。
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取得实效的前提,需要从知识、能力和价值三个层面进行系统设定,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知识层面: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的融合。除讲授计算机专业核心知识外,如编程语言、数据库技术、网络安全等,在此基础上讲授相关的思政知识,如网络安全课,不仅要讲授防火墙配置、入侵检测等技术知识,还应该同时讲授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使学生清楚技术应用的法律边界。
能力层面:强调专业能力和思政能力同质发展。专业能力着力于对学生编程开发、系统设计、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思政能力着力于对学生批判性思维、伦理决策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软开项目教学过程中,从项目中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算法设计是否带有歧视性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与思政能力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价值方向:努力把准学生的价值方向,按照“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引导学生坚定科技报国、服务社会、奉献家国的理想信念,通过介绍我国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使学生有感于国家科技发展的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的个体价值实现融入国家科技发展的事业和社会进步的事业。
挖掘思政元素
计算机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深入挖掘,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精准融合。
可以在基础课程挖掘科学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的思政知识点。编程语言学习等课程对逻辑性、严谨性和仔细认真程度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个符号上的错误,可能就会造成程序跑不起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强调代码编写规范、仔细调试、检查代码是否具备运行的可行性等方面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作风,让学生明白严谨的重要性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品质。
专业核心课程蕴藏有思政元素。专业核心课程中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课程是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可结合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这方面创新成果如大数据在防控疫情中的作用、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突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结合技术应用中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如大数据隐私保护等引导学生思考责任担当,让学生认识到技术创新必须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目标。
实务课也可重点关注团队合作与职业素养类的思政内容。实务课程,如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实践类课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也可根据项目的设置,引导学生在项目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如何沟通、协作、分工,进行团队合作相关训练。同时,融入企业规范的项目管理过程及职业的行为规范等知识,使学生能提前了解职业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及职业责任心。
创新教学方法
“互联网+”背景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打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拓宽思政教学的空间。线上通过慕课平台、微课、虚拟仿真实验等推送思政教学案例视频、技术伦理话题等,让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均可学习和思考。线下课堂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对线上学习内容进行探讨。比如,在教授《人工智能》课程时,线上推送算法伦理视频、文章,线下就“算法是否有价值观”组织小组讨论,并线上线下相互交融,加深学生对思政教学内容的理解。
采用情境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教育亲和力。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互联网+”技术,创设真实情境。比如在网络安全这门课程的讲授中,运用VR技术创设模拟网络安全威胁场景,使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会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然后引入网络安全卫士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在情景中给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触动,强化学生网络安全保卫意识和责任意识。
实施项目式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综合实践项目。根据“互联网+”产业发展需求,设计有思政元素的项目,例如开发一款关爱中老年人的App、设计一款关于乡村振兴的信息系统等,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不仅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也能感受到技术服务社会的价值,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强化了思政知识入耳、入心、入脑,落实知、能、行统一,将思政教育真正实现于无形之中。
结语
以“互联网+”作为切入点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是系统化、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运用教学目标清晰、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等多种实践路径手段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我国社会培育出一批兼具专业计算机技能、正确世界观、强烈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明旭,战祥德.“互联网+”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4,27(02):110-112+79.
[2]曹鹤玲,王兆龙,邓淼磊,等.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4):258-260.
[3]王冬梅.“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中国新通信,2023,25(07):137-139.
(作者单位: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喀什8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