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聚焦数字经济时代需求 培养“三维一体”金融工程人才 2025年08月08日

□孙军锋 王慧娟

数字经济正深刻重构全球金融业态,金融工程作为连接金融理论与实务创新的关键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标志着我国金融业进入以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工程人才供给与数字经济时代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河北省金融业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金融工程专业作为培养数字金融人才的核心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亟需重构。

数字经济时代金融工程人才需求特征

跨学科知识融合成为核心能力。随着《河北省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推进,金融科技企业数量与数字信贷占比目标明确,金融业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这一变革要求金融工程专业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还需掌握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形成“金融+技术+行业”复合知识结构。因此,河北省亟需培养一批既懂金融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金融科技重构行业生态的需求,支撑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亟需创新型金融人才支撑,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金融机构亟需创新型金融产品满足企业研发融资需求。然而,目前河北省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存在“两低一高”现象,即创新课程占比低、创新实践平台少、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导致毕业生创新能力难以满足行业需求。这种供需矛盾凸显了培养创新性金融工程人才的重要性。

数字化操作能力成为就业门槛。数字经济推动金融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数字化技能已成为金融从业的基本要求,银行业数字化交易占比逐年提升。同时,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科技风险的管控需求日益增长,要求人才具备数字风控能力,而高校风险管理中数字技术应用课程占比偏低,导致毕业生在金融科技监管岗位适应性差。这种供需矛盾凸显了培养技能性金融工程人才的紧迫性。

数字经济时代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技术迭代与课程更新的时滞矛盾。数字技术日新月异,诸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不断推陈出新且快速应用于金融领域。然而,高校课程更新却相对迟缓,课程内容往往难以及时纳入前沿数字技术知识,导致学生所学与实际行业需求脱节,毕业后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

真实业务场景教学资源不足。校内的模拟案例虽能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但与实际业务的贴合度仍有差距,学生难以真切体会到市场的瞬息万变、风险把控的实际难度等关键要素。模拟软件、实训平台等不能及时依据新技术迭代升级,学生难以获得贴合当下金融场景的实操锻炼机会。再者,缺乏真实业务场景支撑也使得教师在教学时难以将理论知识精准落地,教学效果打折扣。

跨学科师资整合机制待完善。金融工程本身是一门融合数学建模、计算机科学与金融实务的交叉学科,然而当下高校在师资方面,各学科教师多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协同教学机制。数学建模老师专注于理论推导,难以深度结合金融业务场景展开教学;计算机科学教师侧重于编程技术传授,却较少顾及金融应用需求;从事金融实务教学的教师又对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和复杂数学模型运用不够熟悉。这种缺乏整合的状态,使得课程衔接不畅,学生难以构建起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无法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区域产业联动深度不足。河北省虽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金融行业与其他相关产业间的联动协作尚不够紧密。金融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由于区域内金融与科技、制造业等产业联动不深,学校难以搭建起贴合实际且丰富多元的实践平台,学生缺少深入产业一线参与综合项目的机会,对产业融合下的金融业务场景认知有限。

以“三维一体”为目标,优化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以“复合性”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跨学科动态课程调整机制。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应紧密追踪行业前沿动态,联合金融机构、企业组建课程咨询委员会,定期开展研讨会议,依据数字金融业务创新,如区块链金融应用、智能风控发展等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灵活设置课程体系,增设数字经济下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实践等前沿选修课程,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职业规划自由选择,按照选修人数与市场反馈,灵活决定课程的开设、优化或停授。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嵌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新技术应用内容,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让学生实操数字货币交易、量化投资策略模拟等项目,增强实践能力。同时,构建课程快速更新通道,当行业出现颠覆性变革时,迅速组织教师团队,结合最新案例与研究成果,对课程大纲与教材进行修订,确保课程始终与数字经济时代金融工程人才需求高度契合。

以“技能性”人才培养为目标,打造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数字经济时代,打造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应用型高校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关键路径。学校应与金融机构紧密合作,搭建线上虚拟仿真实验室,引入真实的金融交易数据与业务流程,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交易操作、风险评估,强化对金融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建立线下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定期前往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实习,参与实际项目,接触数字金融业务,如智能风控体系搭建、金融科技产品推广等工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深度融合。此外,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开展虚实结合的金融实践竞赛,模拟真实金融市场环境,设置数字金融创新挑战等赛项,鼓励学生组队参赛,锻炼其团队协作、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线上虚拟学习夯实理论与操作基础,线下实地实践增强实操与应变能力,竞赛激发创新活力,全方位提升学生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工程领域的综合素养,为未来投身行业做好充分准备。

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化产教学研协同创新。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深化产教学研协同创新是应用型高校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核心路径。高校应与金融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围绕行业实际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可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将数字货币交易、智能投顾系统开发等前沿业务需求融入课程内容,确保教学方向与市场趋势一致。科研机构则利用技术研发优势,为高校提供数字金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大数据风控模型构建等,丰富教学案例与实践项目。此外,定期举办产教融合研讨会,共同探讨数字经济下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方向,动态调整培养策略,实现产业需求、教学实践、科研创新的深度融合,为数字金融行业培养出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三维一体”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复合性”课程构建、“创新性”平台打造和“技能性”训练强化,有效提升了人才与区域经济需求的匹配度。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动态调整课程体系,为河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同时,应关注金融科技伦理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金融工程人才,推动河北省金融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2023—2024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GJJG55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