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须把握好“五度” 2025年08月08日

□王华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旗帜鲜明讲清楚: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思政课教师要着眼于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把握好政治高度、理论深度、视野宽度、师德厚度、情感温度,持续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政治高度:思政课教师要政治强、补足钙,拧紧思想上的“总开关”

政治要硬,这是对思政课教师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只有政治立场坚定,思想才能牢靠。思政课教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品质,以“金刚不坏”之身抵制歪风邪气的干扰,真正做到明辨是非,见微知著;真正潜心学习新理论、融会贯通新思想,真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授其道、解其惑”。

注重理论引领,凝炼政治思维。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讲信仰的人首先要有信仰。思政课教师要以坚定的信仰增强职业归属感,并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工作热情。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紧紧扭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坚定“主心骨”、筑牢“压舱石”,补足“精神钙”。

传承红色基因,锤炼政治品格。思政课教师要在感悟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中锻造政治品格,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对纪律规矩的自觉坚守,对使命责任的主动担当,引导学生旗帜鲜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

运用实践平台,历练政治胆识。提高政治能力是思政课教师的终身课题,既要靠科学理论的引领,更要用实践平台去磨砺。思政课教师要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学以致用,牢记自己的责任使命担当,以先辈榜样为偶像,常检自身之过错、常查自身之缺点、常修自己之品德,做“四铁”(培养造就一支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深)教师。

理论深度:思政课教师要沉下心、勤于学,当好理论研究的“活字典”

思想政治学科的学术基础和课堂教学的学理性,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围绕重点重大理论问题深入开展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学研,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

坚持学习的经常性与系统性。古人云:“莅官者,不可以无学”“明君以务学为急”。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做学习型干部、智慧型领路人、知识型老师,要把理论学习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塑造博闻强识、博学多才的良好形象。

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与时代性。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突出特征。思政理论课理论学习与讲授,必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学习新知识、悟出新道理、解决新问题、开阔新眼界、拓展新思路、掌握新方法;通过学习提升着眼长远看当前、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全局看局部的系统创新能力。

突出学习内容的动态性。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和教育部的重要文件,聚焦工作重点、拓宽视野。这样才能使思政课所讲理论避免成为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紧贴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学习管理学、创造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知识,打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关节。

视野宽度:思政课教师勤思考、善归纳,当好学生人生航程的“照鉴者”

思政课教学是在日益开放的信息化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的,客观上要求教学必须适应时代要求,突出时代特色,响鼓重锤。思政课教师要适应新常态,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积极采用互动式、研讨式、开放式、反思式学研与教学方法,着力增强理论教学工作主动性、时代性。

具备宽广的思想“视野”。思政理论教学,要有深厚的知识偹备,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谋定而后动,注重在讲授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时政课堂的教学内容和讲授形式的创新上多下功夫,积极思考和认真回答大学生提出的各种新问题。

具备深刻的实践“视野”。思政课教学有些效果不好,学生不爱听,主要原因是我们有的老师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照本宣科,讲套话、不走心。这样的思政课就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要加强讲授课堂、时政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四个课堂的目标联动、内容联动、队伍联动和制度联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体现中国风骨、展现中国形象,形成四个课堂协同发展的育人格局。

具备深厚的研究“视野”。态度决定行动,格局决定结局。思政课教师都要以身作则加强学研,以博闻强识影响学生,以学高身正感染学生,以不懈追求和踏浪同行引领学生,以行为示范鞭策学生,主动走入学生心里,成为学生职业生涯和学生研究的规划者、参与者、指导者、激励者。

师德“厚度”:思政课教师要讲党性、人格正,当好立德树人的“践行者”

思政课教学与国家的发展、大政方针、民族复兴、社会治理、治党治军等密切相关,思政课教师应对自身职业的崇高性具有充分的认知、认可与认同,增进使命感、自豪感和获得感,强化专业学习,提升职业自信、增强师德厚度。

强化“以德选才”意识。国以才兴,人以才治。对于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的选用上,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育才之法和用才之道。激励教师把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勤奋学习、提高素质、增长才干上来;把形象引导到坐得直、行得端、挺得住、“言必行,行必果”上来。

强化“修德慎微”意识。思政课教师强化“终身修德”意识,坚持做到静心读书,潜心研究,留心修德,真心干事,细心授课。常言道“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总是听其言、观其行、效其为。为人之师必须政治上不“西化”、精神上不“颓化”、原则上不“软化”、气节上不“奴化”、道德上不“蜕化”、生活上不“腐化”,这样在课堂上就会接地气、能硬气、有底气、显才气、聚人气。

情感温度:思政课教师要有爱心、情怀深,当好学生工作的“引导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主要可能是“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和“包装”不时尚的问题。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亲和力,做有温度、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

教学语言有温度。思政课教师,身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学生的最前沿,时刻牢记总书记谆谆教导,学会同学生“说话”,用好“群众语言”,真正让学生听得懂、用得上、信得过。

沟通对话有巧度。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但“教”与“学”是双向的动态过程,不“教”则难以“学”,不“学”则“教”无益。双主体之间需要沟通,思政课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当好“领路人”,在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中以“情感”为线,让“群众语言”更亲切。

理论“三进”要有深度。创新“三进”方式。要以思政课教材为根本,改进“大课”模式,探索“全覆盖+分众式”路径,充分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注意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疑问和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利用好多样化的媒体新方式,将理论学习的重点难点与各专业知识点、当前社会热点结合起来,拓展知识广度和理论深度,提升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创作好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投稿邮箱:hbjjrbl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