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二日,在兴隆县上石洞乡栅子沟村,村委会为村民准备丰盛晚餐。梁成栋 摄
洪涝灾害过后,家园待重建,但人心的温度从未冷却。在临时安置点,有人默默掌勺,只为让一线救援人员“吃好喝好”;有人失去了一墙的奖状,却在心中立下新的目标;有人顶着风雨奔波,喊出“路通到哪儿,物资就送到哪儿”。这里是安置点,是临时的“家”,更是希望重新开始的地方……
“现在让乡亲们吃好喝好,比啥都强”
8月3日中午,兴隆县上石洞乡上石洞小学集中安置点内飘出饭菜香,十几位自发前来帮忙的上石洞村村民正张罗着发饭。
“乡里乡亲的受灾,咱们得互相帮助”“现在让乡亲们吃好喝好,比啥都强”“老百姓都来帮忙,我作为党员更是该带头干”“要说不累那是假的,但不干自己心里过意不去”……在安置点,这些村民志愿者帮忙搬物资、做饭、打扫卫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们说,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为风雨中的临时家园搭起一座心安的桥
为应对新一轮降雨,兴隆县六道河镇范围内的六道沟村、罗圈厂村、朱家沟村等7个村庄的灯火,需要暂别熟悉的屋檐。
村民全部转移出来,如何安置?校门敞开,六道河中学内800多个床位全部就位,校园变家园,新增设的安置点内配备了充足的被褥、食品等基本生活物资。第一时间实现了有临时住所、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安全感、有卫生医疗措施。
有老有小,怎么做到更好地健康保障?课桌拼起来的诊台,及时备好的急救药品和常用药,穿梭楼道间的白大褂身影……让这个临时的小小医务室,成了安置点里最安心的坐标,无声地说着:放心,我们都在。
每一次救灾物资的抵达,每一次志愿者的帮助,都是在为风雨中的临时家园搭起一座心安的桥。
一墙的奖状被冲走,她在安置点立下新目标
8月2日下午,记者在兴隆县第二中学安置点见到杨佳琦时,她正拿着手机蹲在墙角刷最新的消息。
室外妈妈的一声“佳琦,出来和小妹去看看花”打破了她的思绪。
杨佳琦生活的地方——兴隆县六道河镇朱家沟村,是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山谷中最深处的一个村子。在安置点,她更愿意陪妈妈在院子里走一走。这里有乡里乡亲的关照,有盛夏开满的鲜花。
日子总要往前看,杨佳琦在安置点立了一个新目标:“我想当一名警察。”在她看来,警察是守护一方平安的,“平安”二字最为珍贵。
在这临时的家园里,升腾的不仅是灶火的热气,更是守望相助的暖流;传递的不仅是救命的物资,更是重建家园的信念;萌生的不仅是眼前的花朵,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安置点,这个风雨中的避风港,此刻正以人心的温度重新定义着“家”——它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屋檐,更是困境中彼此支撑、孕育希望的土壤。从这里开始,从心开始,重建家园的力量,已然汇聚。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