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吴新光 通讯员张天宇)2025年2月至6月,河北省统筹引江东线北延工程、潘庄引黄等多水源向京杭大运河实施集中贯通补水,圆满完成京杭大运河2025年全线贯通补水任务。经过科学调度与精准施策,置换地下水超采区农业水源,水源置换面积完成计划目标的123%,有效缓解了上半年旱情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一步巩固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为华北地区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联动补水动态监测,科学精准调配破解资源瓶颈。河北省依托引江东线北延工程、潘庄引黄工程联合调度,构建“引江、引黄”的双水源网络,通过优化闸坝调控,推动水资源从“粗放管理”向“精细配置”转型,实现补水水量高效输送。引入智能水文监测系统,实时跟踪补水路径与地下水位变化,动态调整水源分配方案,采用“分段补水+错峰灌溉”模式,兼顾农业用水与生态修复需求,向京杭大运河集中贯通补水3.71亿立方米。
实施农业水源置换,巩固粮食安全与地下水治理。河北省建立“运河补水—农业节水—超采治理”联动机制,截至7月初,通过南运河引水约2.48亿立方米,置换衡水、沧州等地地下水超采区农业水源,水源置换面积达49.6万亩,完成计划置换地下水灌溉面积的123%,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相当于为地下水超采区减负,衡水、沧州等地农田改用地表水灌溉,保障了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稳产增收。结合水源置换,同步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提升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实现“节水增粮”,地下水超采区“漏斗”现象持续改善。
恢复运河健康生命,重新焕发水生态系统活力。河北省实施生态补水后,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水质明显提升,缓解了水体污染,增强了水体自净能力,恢复了运河的水生态系统,为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局部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沿线湿地面积不断扩大,绿头鸭、白骨顶鸡、灰喜鹊、白鹭等在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河道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