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妃甸港口货运码头。

海上风电。

三友氯碱电解槽操作员记录烧碱流量数据。
□本报记者 烟成群
绵延487公里的海岸线和7200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孕育了河北向海图强的“深蓝梦”。
海洋经济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的创新升级,破解了海洋产业的融资难题,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以港通海 锻造绿色智能“新枢纽”
近日,河北港口集团(以下简称“河港集团”)获得工商银行10亿元专项贷款,用于旗下黄骅港综合港区多用途码头1号2号泊位自动化改造,优化整合沿海港口群。
据悉,借助该项贷款,黄骅港将对矿石码头的装卸设备进行更新,对配套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引入智能化的装卸设备,更新门座起重机、多用途自动化集装箱装卸桥、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实现货物运输、仓储等环节的实时监控与高效调度,降低运营成本。
为解决沿海地区粮食运输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黄骅港规划了综合物流园区的核心子项目——粮食物流枢纽项目,建成后港口年粮食吞吐能力将提升220万吨,并大幅降低区域粮食物流成本与损耗率,是完善港口配套、促进港口发展的重要一环。
河北渤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担了该项目的建设任务。工行河北省分行精心打造了一套“政策+需求+风控”的三维融资方案,为项目定制8.97亿元贷款,并开辟专属绿色通道,以最快速的时间、最高效的服务解决了建设资金难题。
港口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通常面临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融资链条复杂等挑战。河港集团作为区域港口运营的关键力量,旗下秦皇岛、唐山、黄骅等港口在国内物流运输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总体吞吐量达到8.42亿吨,同比增长6%。
该公司计划对多个码头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增强货物吞吐能力,优化港口服务功能,以更好地融入全球物流供应链。然而,码头改造项目涉及大量资金投入,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需求也十分迫切。
工行河北省分行组建专业团队,深入调研项目情况,积极采取提升服务质效、量身定制金融方案、优化贷款审批流程等系列措施。同时,在唐山曹妃甸投放21.9亿元项目贷款,深化与港口及海运企业的合作,用金融“活水”托起“蓝色引擎”。截至2025年6月,累计为河港集团发放贷款72亿元。
据统计,围绕沧州打造沿海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工行河北省分行深化与国家能源集团、河港集团、沧州港发集团等核心伙伴合作。近三年,累计投放贷款90亿元,支持黄骅港区矿石码头续建、大宗散货码头煤炭堆场等关键项目,相关领域贷款余额达117亿元。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输血’解困,更要确保每一分钱都精准‘滴灌’,浇灌在项目最需要的‘土地’上。”工行河北省分行的工作人员在港口施工现场表示。
量身定制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矩阵”
在唐山市曹妃甸区钢铁电力园区,一提到“用水”,不少企业都曾犯过难。
这里虽处渤海之畔,但资源型缺水的问题依然突出,降水少、蒸发强,用水高度依赖陡河水,必须精打细算。随着产业日益发展,水资源供给已无法满足长远发展需求。
为解“发展之渴”,三友集团成立三友蓝海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海水淡化项目,项目地址就选在急需用水的曹妃甸钢铁电力园区。项目实施后,可以破解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海水淡化后排废浓海水综合利用的难题,并带动曹妃甸区钢铁、化工、海淡、电力等产业耦合发展,实现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该项目一期海水淡化25万吨/天,入选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正按照既定时间节点积极推进。然而,海水淡化项目普遍存在前期投入大、经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三友蓝海科技有限公司同样也遇到了这个难题,项目刚启动便面临超7亿元的初期建设资金需求。“当时可行性报告堆满了我的办公桌,项目建设卡在了融资环节。”企业财务总监孙丽萍介绍。
在得知项目建设进度和企业融资需求后,工行唐山分行金融顾问多次深入企业调研,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采用“技术+资金”双维评审体系,将企业精制浓海水循环利用核心技术实力与产业发展前景纳入授信评估,通过“绿色金融+循环经济”双重绿色通道,仅用9个工作日,4.5亿元绿色贷款方案便赶在项目全面开工前落地。
孙丽萍介绍,为提高融资办理效率,工行客户经理进驻服务、现场办公,当面沟通解决融资对接中遇到的问题。4月28日,首笔200万元贷款划入企业账户,海水淡化项目开始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海洋文旅产业是激活蓝色经济潜能、传承海洋文化血脉的重要引擎。在秦皇岛,主要景观由港口废弃设备设施重新设计改造而成的秦皇岛港口工业旅游区(原西港花园)内,游人如织,人们在此聆听潮汐、欣赏海天美景。
该旅游区既保留了独有的工业氛围和深厚底蕴,又融入了海港的时尚气息,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长,该旅游区对基础设施升级、旅游项目拓展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日益迫切。
工行河北省分行迅速对接运营方河港集团,量身定制融资方案,为景区修缮老旧建筑、完善道路系统、优化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同时助力开发港口特色旅游项目,如打造沉浸式工业文化体验区、丰富港口主题文创产品等,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截至2025年6月,工行已为河港集团旅游产业提供专属流动资金贷款6亿元。
此外,工行河北省分行还创新推出“行内银团+信用贷款”模式,为中电建、华电、河北建投等三大海上新能源标杆项目审批超79亿元,支撑河北省首批海上光伏示范工程及海上风电建设,项目建成后年供清洁电能超25亿kWh,减排标煤约80万吨;为渤海远洋(河北)运输有限公司累计核定7.83亿元授信额度,保障其国际航运与大宗贸易稳健运营。
数据为基 畅通制造业出海供应链
在渤海之滨的唐山,当英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建材与重卡产品跨越重洋驶向西非16国时,其背后是包括保税仓在内的关键物流枢纽的高效运转。
然而,这条承载“唐山制造”出海梦想的供应链,曾因建设投入巨大、海运与销售周期漫长导致的资金沉淀以及轻资产外贸企业缺乏抵押物融资难等问题,面临严峻考验。
据悉,英东国际因二手车出口资质竞标及海外展销资金短缺,业务陷入停滞。关键时刻,工行200万元信贷资金及时注入,助英东国际在尼日尔、贝宁成功搭建了展销中心,该公司创新的“线下体验+线上溯源”模式,撬动2023年二手车出口量激增68%,叩开了西非市场大门。
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英东国际数字化供应链系统的升级迫在眉睫。工行河北省分行通过“跨境快贷”产品,为企业提供300万元资金,3天直达企业账户,不仅化解了轻资产外贸企业的融资困境,更直接转化为供应链的硬实力。“跨境快贷”方案摒弃传统抵押思维,通过整合河北“单一窗口”数据流与企业信用记录,将真实的“贸易流”淬炼为可靠的“信用流”。
利用该笔资金,英东国际大幅提升物流枢纽仓储能力、数字化系统实现了海运节点全程可视化管理,订单处理效率跃升40%,国际海运物流链条显著优化。该公司通过模式创新,将中小微企业出海资金占用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20天,带动唐山建材、农机、五金企业集群式涌入西非。
面对全球通胀、运价飙升与汇率波动,工行河北省分行为企业提供了远期锁汇等避险工具,成为这条跨海供应链的“稳定锚”。该行还支持企业设立品控实验室、获取国际认证,“唐山制造”在非洲市场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品牌信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