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国企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 存在问题与路径 2025年07月04日

□刘金柱

国企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对于提升国企软实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企在推进这一融合进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基于实际调研,系统分析了内容脱节、形式固化、机制滞后等问题,并从聚焦员工需求、创新融合形式、完善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路径建议,以期为新时代国企党建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企;思政工作;企业文化;融合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企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进国企改革发展,这为新时代国企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党在经济领域的重要阵地,国企肩负着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的双重使命。而将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正是国企践行“两个维护”、实现使命任务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思政工作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近年来,各地国企在推进二者融合中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这一进程仍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需要系统研究、精准施策,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

国企思政工作与

企业文化建设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脱节:理论与实践“两张皮”

国企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内容设计上做到与时俱进、贴近实际,然而,当前部分国企在推进这一融合进程中,仍然存在内容脱节、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具体来看,一方面,在思政教育方面,部分企业过于注重理论灌输,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政策文件的原文宣讲中,却缺乏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解读和与企业实际的有机结合,导致员工难以真正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一些企业虽然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却流于形式,脱离了员工的现实需求和价值追求,难以引起共鸣。

二、形式固化:传统模式与时代需求错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员工需求的变化,国企思政工作的形式也需要创新升级,但在实践中,部分企业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模式,主要依靠下发文件、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等方式进行灌输,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虽然有利于快速统一思想,但忽视了员工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感,容易导致“一阵风”“走过场”的现象。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虽然形式多样,但却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诸如合唱比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虽然气氛很好,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不够紧密,难以真正引导员工的价值追求,实际效果有限。

三、机制滞后:制度保障与动态发展脱节

毋庸置疑,制度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保障,但在国企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过程中,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一大“绊脚石”。在统筹协调方面,部分企业尚未建立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衔接机制,两项工作在规划、实施、考核等环节各自为政,导致资源分散、职能交叉、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形成合力。在制度保障方面,一些企业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缺乏将党建工作纳入现代企业制度的系统安排,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难以实现“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国企思政工作与

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路径

一、聚焦员工需求:打造“以人为本”融合载体

国企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需要国企思政工作立足员工需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企业发展实际和员工成长诉求紧密结合,打造富有时代特色、贴近员工生活的教育载体[1]。对此,国企要加强理论武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思想共识,可以开展“信仰的力量”“红色基因代代传”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重走红色之路等形式,引导员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与此同时,国企还要开展精准化教育,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的教育项目。例如,面向青年员工,可以开设“90后讲堂”“职场心理调适”等课程,帮助他们解决职业发展中的困惑;面向基层管理者,可以开展“战略执行力”“团队领导力”等专题培训,提升其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最后,国企还要拓宽员工参与渠道,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譬如开设“我为企业献一策”平台、设立“金点子”奖励等机制,鼓励员工建言献策、参与企业管理,在共建共享中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创新融合形式:构建“数字化+场景化”传播矩阵

新时代背景下,国企要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思政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构建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相结合的立体化传播矩阵[2]。一方面,国企要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打造移动化学习载体。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企业APP等,开发设计贴近员工需求的学习产品,实现教育资源的碎片化、便捷化供给。例如,上线“每日一课”“微党课”等栏目,开发思政教育类微电影、动漫、H5等产品,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另一方面,国企要用活红色资源,开展沉浸式体验教育。充分利用革命遗址、纪念设施等红色资源,开展情境式、体验式教育。如在革命旧址举办“重温入党誓词”仪式,开展党性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传承红色基因”研学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同时,国企还要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文化建设的参与感和吸引力。可以积极探索师带徒、情景模拟、行动学习等参与式学习模式,开展劳动竞赛、攻关项目、创新大赛等员工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价值引领,提升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完善制度保障:建立“长效化”评估机制

推动国企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要求国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建工作体系,为思政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3]。首先,国企要健全组织领导,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可以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确保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其次,国企要完善制度机制,将党建工作要求嵌入公司章程,明确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可以建立“党建+生产经营”联动机制,探索“党建进车间”“支部建在项目上”等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最后,国企还要创新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党建工作评价体系。可以围绕党的建设、党的工作、党的作用发挥等方面,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党建工作评估指标,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体系。并且还要建立动态评估机制,通过满意度调查、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党建工作不断改进提升。

结语

总体来讲,国企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需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迈向新征程,站在新起点,国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推动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在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载体形式等方面创新突破,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参考文献:

[1]张一博.国企思政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浅议[N].长治日报,2025-03-16(004).

[2]张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探析[J].中外企业文化,2025,(02):122-124.

[3]谭霞.新时代国企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策略[J].现代企业文化,2025,(03):1-3.

(作者单位:南宁云鸥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