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玲
本文立足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以工会组织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独特优势为切入点,通过构建“课程融合-活动赋能-校企协同”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探索中职生劳动教育创新路径。结合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工会开展的劳模工匠进校园、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等实践案例,提出通过制度保障、载体创新、文化浸润等方式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数据显示:2020年-2024年,该校省级技能大赛获奖数增长467%,毕业生留岗率提升24个百分点,为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可操作性方案。
关键词:工匠精神;劳动教育;工会职能;中职教育;政工实践
理论建构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价值耦合
一、政策导向下的教育使命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办发〔2020〕7号)明确指出,职业教育需“强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养”。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在职业院校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的意见》(总工发〔2021〕32号)进一步强调,工会组织应发挥“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功能。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工会(以下简称“校工会”)以此为遵循,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形成“党委领导、工会主抓、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
二、中职教育的现实诉求
调研显示(数据来源:怀化市教育局2023年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20-2024年,该校毕业生职业稳定性从58%提升至82%,但对比省内同类院校仍存在12个百分点差距;
2023年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显示,“职业精神”维度得分较2021年增长29%,但“工匠意识”指标仍低于全国均值14%。校工会通过组织"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2021-2024年累计开展42场次),覆盖学生超1.2万人次,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短板。
实践创新
工会主导的三维育人体系构建
一、课程融合机制: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
教材开发。联合全国劳模、省级技能大师开发《新时代工匠精神读本》,设置“湖湘工匠故事”“技能报国案例”等特色章节。典型案例:2023级机械加工专业将“数控达人”的成长历程编入校本教材。
教学创新。推行“车间课堂+理论讲授”混合模式(见图1)。以2023年汽车维修专业实训课为例:邀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旺劳模现场演示精密零件加工。组织学生开展“零件精度极限挑战”专项训练。
建立“劳模导师-企业技师-学校教师”三方评价体系
二、活动赋能平台:打造立体化劳动教育矩阵
活动类型实施案例成效数据
劳模宣讲“数控大师张旺工作室”学生技能竞赛获奖
专题讲座率提升18%
技能比武“匠心传承杯”教职工与跨代际技术传承率
学生同台竞技达43%
文化浸润“寻找身边的工匠”微电优秀作品网络点击
影创作大赛量突破8万次
校企联动“劳模工匠进课堂”系列学生职业认同度提
课程高32%
(数据来源:校工会2021年-2024年活动总结报告)
三、校企协同创新:构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依托校工会资源搭建“校中厂”平台:
合作单位:华中数控怀化分公司、湖南辰州矿业集团
运行机制:
1.课程内容对接企业生产标准(如数控编程采用企业真实图纸);2.教师队伍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3.评价体系引入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如AutoCAD高级绘图员考核);4.成果数据:2022年-2024年,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7项,其中2024年包揽怀化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前三名。
实践成效与启示
一、显性育人成果
技能竞赛:省级奖项从2020年3项增至2024年17项;
就业质量:毕业生留岗率从58%提升至82%(数据来源:怀化市人社局就业监测平台);
示范建设:2023年学校获评“全国百强中职学校”
二、隐性文化效应
形成“工会搭台-师生共学-企业参与”的良性生态;
培育出“劳模工匠工作室”等特色育人品牌;
建成校园文化品牌“匠心文化”德育典型案例库
结语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工会主导、三维协同”劳动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后续研究将重点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新路径,如开发VR工匠精神体验系统、建立劳动教育数字孪生平台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11-25(02).
[2]教育部等十部门. 关于加强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Z]. 教职成〔2022〕5号.
[3]怀化市教育局. 2023年怀化市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R]. 怀化:怀化市教育局,2023.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湖南 怀化4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