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经济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策略探究 2025年07月04日

□杨婕

在新时代背景下,经济法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高校中经济法学课程,不仅承载着教授学生经济法学知识的专业职能,更肩负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培育他们正确价值观念的育人使命。

坚持生本原则,巧妙融入思政

经济法学本身具有一定的“课程思政”基础,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只是很少会被教师提及。学生作为经济法学课程的主体,他们既是课程的受益者,也是经济法学的践行者。教师在经济法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时,坚持生本原则,不仅可以实现思政和经济法学的高效融合,达到合力育人的目的,还能够更加契合大学生认知规律、成长需求,帮助他们将教材中的经济法、思政内容内化成自身的知识,不断强化其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同时,生本原则的坚持,能够保证教师教学方向、方法的正确性,促使其围绕社会、经济、生活等与学生相关的热点问题,开展经济法学课程思政活动,避免了将思政内容融入经济法学时过于简单粗暴,大大提高了经济法学课程思政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消费纠纷案例,如直播带货虚假宣传、网购商品质量问题等,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并找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熟悉法律条文,还能体会法律对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法治信仰。

借助问题导学,锻炼学生思维

问题导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思政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够锻炼学生法律思维,筑牢其思想政治根基。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高校人才,在学习经济法学课程的过程中,仍旧会保留之前的学习习惯,即教师讲一点,学生学一点,很少会有学生主动思考经济法学中概念的由来、内涵是什么、经济法学的本质是什么等,只是一味地听从教师的安排,被动地学习、记忆经济法学的概念、理论,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危险”,不仅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吃透”经济法学知识,还会阻碍他们对经济法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无法发挥出经济法学应有的价值。

问题导学法具有引发学生思考、启迪智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一定要分清楚问题导学法和日常课堂提问的区别,才能够让学生在“问题导学法”中受益,认识到经济法学和自己的关系、对自己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民法典相关内容时,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第一,合同签订环节中,交易双方当事人需履行哪些法定义务?第二,若合同当事人之间产生纠纷,应依据何种法律程序与途径解决争议?第三,结合现实案例,分析合同法的修订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学生通过自行查阅典型判例、法律法规,不仅可以完成这些问题的作答,还可以加深他们对合同法核心内容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强化自身创新能力。

案例结合情境,完善学生素养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寻求解决办法,锻炼其举一反三能力的有效手段。情境教学法,它是一种利用真实道具或是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中创造出虚拟的“真实”场景,从而让学生置身“案件现场”,真实体会和感受经济法的内涵、意义。在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的结合,对高校人才来说非常友好。一方面可以打破经济法学、思政教育的单一性和死板性,使课堂“活”起来,从而保障教师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主动思考、主动发言、敢于质疑,从而不断完善他们的法律素养、职业素养。此外,在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中,学生的语言逻辑、语言思维也会得到锻炼,能够让学生在处理复杂经济法学案例时,头脑更加清晰,语言更加缜密,快速适应职场环境。

以民法典中的“合同履行”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案例,如“某大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兼职翻译工作,与雇主签订了一份简单合同,约定交付翻译稿件时间及报酬。但在履行过程中,因学生突发疾病住院,未能按时交付稿件,雇主以违约为由拒绝支付报酬,双方产生纠纷”。其次,教师鼓励学生对该案例进行初步讨论,并以“双方”律师的身份,思考如何打赢官司。再次,教师和学生一同对课堂进行布置,设计“课堂法庭”。并以抽签的方式,将学生依次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原告(雇主)、被告(大学生)、法官等。扮演原告的学生需依据合同条款,阐述被告违约事实,强调自身权益受损;被告则要解释未按时交付的客观原因,并依据法律规定争取合理权益。最后,当学生完成情境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结语

总之,课程思政在经济法教学中的深度融合与实践,对提升学生经济法律素养与思想政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理解与运用经济法律知识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因此,教师必须要持续探索和创新思政和经济法的融合路径,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法律人才。

(作者单位:内蒙古开放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