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忠明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是指高校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构建形成大学生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工作格局。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与策略
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是教学任务的主阵地,这一载体的育人元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即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课堂管理的育人元素、课后辅导的育人元素等。
针对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一方面,辅导员应深入研究所带学生的课程设置,与专业教师合作,共同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辅导员日常的主题班团会、主题教育中,融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可以在已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中,设计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开展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会、交流会等,促进学生对课程育人的理解和参与。
针对课堂管理的育人元素,专业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避免“只教不管”的现象,要注意及时与辅导员沟通,要考虑到不听话学生是不是存在心理问题、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避免武断、片面。此外,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顽皮学生,应及时和辅导员沟通,共同开展教育转化工作。
.针对课后辅导的育人元素,辅导员应在与任课教师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拓展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或课外学习项目,将课程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堂:第二课堂载体是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合作空间最为广阔的育人载体,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应主要选取与专业结合紧密的社团活动、学科竞赛活动、专业大赛活动等。
社团活动是第二课堂最常见、最广泛的育人活动,具有广泛的育人空间和大量的育人元素。一方面,辅导员应多设计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团组织,做好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完善;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尽可能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积极担任指导教师、客座教授、评委等,使得高校社团更有专业性和品位性。
学科竞赛和专业大赛是学生强化专业技能、拓宽专业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应避免以往仅仅是教学部门的“一言堂”,应积极吸纳辅导员参与,在这些大赛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两支队伍要聚焦特困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父母离异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及时给他们物质层面及精神层面的帮助,使他们走出困境。
一方面,任课教师要主动向辅导员了解自己教学班级中哪些学生是这几类特殊群体,给予有针对性的关心、帮助和引导,做到因材施教,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辅导员要主动和任课教师介绍特殊群体学生的具体情况,使这些学生尽快走出误区,顺利完成学业。
科研创新:虽然科研创新工作是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的工作,但也需要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二者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科研创新工作。
在这方面主要注意两点,一是做好分工,专业教师要以学生科研团队建设、学科本身建设为主,辅导员要参与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学术诚信教育,避免学术失信现象的出现;二是两支队伍要定期沟通,在分工的基础上做好合作,共同做好科研工作。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的未来展望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创新协同育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未来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时,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优势,建立全面、系统、准确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学生乐于接受的育人方案。
丰富协同育人的参与主体,全员协同育人。在依托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基础上,应吸纳更多的参与主体,如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机关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真正实现全员育人。进一步完善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相关制度,在运行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上下功夫,保障高校协同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丰富协同模式,优化协同育人。高校可以探索丰富的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以适应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教育者应本着:“学生在哪里,我们的教育就在哪里”,“学生在网上,我们的教育就要在网上”,并且要及时调整工作模式,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得协同育人工作永葆青春活力。
结论
选择准确的育人载体、确定合适的实施路径是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工作一项重要和关键的环节,两支队伍应充分依托上述载体蕴含的育人元素,采取有效的育人手段,结合现代技术、丰富育人模式、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实现有效的协同育人,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课题编号:L22DSZ004]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