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声 燕晓燕 许志平 殷艳芳 王佳琦 赵树国 高飞
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要素。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对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全局性影响。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6%,其中,“专利产业化亟需加强人才支撑”被列为关键制约因素。企业创新实践呈现“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管理双轨并行”的新特征,亟须既懂技术研发流程,又掌握专利布局策略,兼具法律风险防控能力的复合型实务人才。这种需求与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矛盾:普通高校侧重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而传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难以满足知识产权服务的专业化要求。
高职教育作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教育类型,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天然契合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知行合一”的培养需求。在此背景下,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针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供需结构错位、实践教学薄弱、协同机制缺失等问题,积极探索基于企业需求的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四型导向 四融驱动 多元协同”的创新实践模式。
四型导向:产业需求驱动的目标重构
一、培养理念创新:通过对京津冀区域链长企业调研,确定了“懂产业、知科技、精实务、通法律、会管理”的企业人才需求特征。以产业链需求为靶向,重构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复合型知识、技能型应用、数智型分析、赛创型拓展”的“四型”实务人才培养理念。
二、能力模型构建:基于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需求分析,建立"三度五维"能力框架。三度指技术创新维度、法律保护维度、商业运营维度;五维具体化为专利检索分析、技术交底书撰写、专利价值评估、侵权风险预警、技术转移转化等核心能力。
三、课程体系革新:构建"一干三翼"课程体系,以知识产权实务课程为主干,工程技术、法律规范、经济管理课程为支撑,交叉设置《人工智能与专利挖掘》《大数据与专利分析》等新型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对接《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大纲》和企业岗位标准,实现“课证融通”。
四融驱动: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交叉课程融合,重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三阶四维"实践教学体系。基础技能层设置专利文献检索实训,核心能力层开展专利撰写工作坊,综合应用层实施企业真实项目。教学场域实现“四维延伸”:教室→实训室→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交易市场。
二、真实场景融合,开展实战化教学。通过“移动课堂进企业、真实项目进课程”双向联动,在企业院所设立“移动课堂”和“创新实习岗”,让学生参与企业专利布局全过程,打通教学与产业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三、数字智能融合,构建数字化能力培养生态。集成智谱、豆包双大模型,开发AI专利智能助手等软件工具,建设专利价值评估、高价值专利词云匹配系统,形成数据“采集-分析-应用”能力训练链。开发《人工智能基础》《数据知识产权》《专利资产评估》等数字化课程资源,打造“师-机-生”数字化教学模式。
四、竞赛创业融合,赛创联动激发创新活力。建立“三级四环”竞赛体系。校赛阶段侧重基础技能,省赛强化方案设计,国赛考核综合运营。将晨光生物海外专利布局等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形成“竞赛选题-专利培育-概念验证-成果转化”的闭环机制。
多元协同:生态化育人机制
一、搭建“四级联动”实践教学平台。依托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等服务平台,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产学研协同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覆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平台支撑—服务反哺—人才输送”生态闭环。
二、优化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项目对接,行业协会制定能力标准,企业提供实践岗位与项目资源,学校整合教学资源与服务能力,打造构建“政校行企命运共同体”,创建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培养“邯郸模式”。采用“政府补贴-企业招生-工学交替-定向就业”方式,开展分产业、分领域、分层次现代学徒制教学。
三、创新“三环相扣”科教互融模式。组建专任教师+企业导师+专利代理师“三师共育”导师团队,建立小团队+小项目+小创新“三小联动”师生小组,实施专利培育+技术服务+专利转化“三阶递进”社会服务。本地化部署AI大模型,构建专利转化知识库和企业技术需求库,带领学生为企业开展专利评价、专利导航、专利转化等运营全流程服务,实现“教学—服务—产业”共生共荣。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五年,累计培养“四型”实务人才336名、专利代理师36名,培训知识产权专员200余名,学生就业率提升至98%;本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覆盖率100%;省级“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覆盖率达30%,企业满意度达95%,真正实现“毕业即上岗、上岗即胜任”。
产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构建的“专利大数据分析平台”已为217家企业提供专利导航服务,协助制定技术研发路线图36份。完成的426项专利评估促成技术交易额25亿元,其中协助晨光生物突破海外专利壁垒,实现天然提取物产品出口欧洲及东南亚。形成的《专利价值评估规范》等4项地方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
模式示范效应逐步显现。2024年学院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专利盘点工作的高校,国家知识产权局致信感谢,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产业化十大案例,省领导先后3次做出肯定性批示,经验做法被省政府《专题信息》刊发。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四型导向 四融驱动 多元协同”的创新实践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契合时代需求的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培养新路径。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当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的诸多问题,还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高职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作者单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