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2025年05月09日

□李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提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充分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全会精神融入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维度

第一、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具有内在一致性。全会列出了300多项改革举措,是指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件。全会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突出了改革的重点领域,给出了改革的重要任务,将改革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举措,以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以改革求发展,以改革求创新,全面统筹改革的各项举措,不断激发人民群众改革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学理上阐释改革的重要意义、重要领域和主要途径,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时更新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教学理论和内容,使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二、全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要求。《决定》指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高校要发挥高校人才资源、科研平台、理论创新的显著优势,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不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相互促进,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体系。高校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加快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质量,发挥好的思政课的育人作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要遵循思政课建设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遵循循序渐进和相互衔接规律等,根据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因势利导,逐步深化思政课教学。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遵循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锻造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

第三、确保学生第一时间全面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谋划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决定》涉及经济工作包括六大部分,共24条,占全文60条的40%。可见经济体制改革对整个改革的重大意义。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强化私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等重点强调了经济基础在整个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要对学生讲清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性作用和对推动其他领域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决定》高度重视人民民主、文化强国、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创新、国家安全、军队改革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推动上层建筑的改革和完善,充分体现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

全会精神融入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维度

第一、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全会对中国的发展大势作出历史性、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判断,从宏观层面上指明国家发展的方向,锚定了发展目标。同时,《决定》也高度关注微观层面,如高水平对外开放、文化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都涉及具体事务,是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把握好宏观和微观的原则,既要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充分认识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增强学生促进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要从微观层面把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发展的各项任务,从微观层面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要把握好宏观和微观关系,促进学生既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宏观的认知,也深刻认识微观层面的变革对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二、显性和隐性的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以课堂教学融入为主阵地,发挥显性教育的主导作用。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融入全会精神要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过程,显然显性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显性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学生对《决定》中提出改革的重点领域和重要举措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度。教育者要利用隐性教育资源,将全会精神渗透、嵌入、融合到各类学生活动中,利用学生活动、党团活动、第二课堂、校园媒体等,不断丰富融入的方式,在潜移默化融入全会精神。善于运用通俗语言、翔实数据、鲜活事例,在潜移默化融入全会精神。通过与显性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同向而行,在隐性教育中积极引导大学生真正理解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深刻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密切关系,从内心深处认可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个人的境遇、对国家的富强、对民族的复兴伟大意义,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第三、守正和创新的关系。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本方向,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立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加强对《决定》中体现的新理论新论断进行凝练总结使其系统化,理论化,更易于学生对全会精神的理解。深化对《决定》中体现的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牢牢抓住全会的精神要旨,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讲明白《决定》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讲清楚新时期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宣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思政课教学中不断促进理论创新、路径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以不断创新的工作方法推动思政课在大中小学一体化提质增效,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加强思政课教学,不断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勇担使命的时代新人。

全会精神融入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进路维度

第一、深刻总结《决定》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找准融入的学理基础。要深入挖掘《决定》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决议》高度重视经济基础在改革中的决定性作用,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顶层设计、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等作了全面的部署。高度重视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等,充分体现出上层建筑不断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哲学原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的历史和实践形成了坚持系统观念的宝贵经验,统筹“六个坚持”“七个聚焦”等更加体现改革的系统性的特点,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方法论。同时,《决定》的落脚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切为了人民,人民是各项改革的参与者、享有者、评价者和推动者,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就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第二、全面吃透思政理论课的系列教材,找准融入思政课的契合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找准融入的契合点,就要吃透思政课的教材,融入具体的章节中,将最新理论进教材进头脑。《决定》强调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也符合社会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符合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的要求,这些理论都可以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发展观等。《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对改革的各领域都做了全面的部署,对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宝贵经验、首要任务、战略支撑、内在要求、必然要求等新论断新思想新要求进行了科学总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安全等领域,可以将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具体的章节中,不断做到补充新内容,阐释新思想,做好新讲解。《决定》有关法治的最新论述可以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关键在法治。

第三、着力打通学生理论学习的痛点,不断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现实需要。“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工程。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复杂,对于为什么改革,改哪些,如何改革等问题,学习还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教育,打通学生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学习的痛点。要全面梳理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概念演变、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关键领域、伟大成就等,讲清楚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特点、特征、特色。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了全面的部署,着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民主、法治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谋划和顶层设计,使改革开放的纲目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讲述中既要将深化改革开放放在国际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中,也要联系国内当前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将国际与国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用改革的思维和开放的思想,思考现实问题,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通过让学生总结这些领域的改革举措,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不断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对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更高层次的认知。

[本文系新一轮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阶段性成果;百色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路径与实线探索”(课题编号2023JG4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5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