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俊勇 钟睿
江西是革命老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对红色戏曲作品的挖掘与整理工作卓有成效。通过系统化的艺术创作与改编,一系列红色经典剧目相继呈现于舞台之上,如《八子参军》《井冈山》《八一起义》《忠诚》等。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结合时代精神,不断创新表现形式,使红色戏曲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同时,江西省还注重红色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演出、教学、研究等多种方式,让红色戏曲深入人心,成为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资源整合:红色基因与非遗技艺的深度融合
非遗资源系统性挖掘。江西依托苏区时期遗留的红色歌谣、红色舞蹈、红色戏曲(剧)等非遗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红色非遗寻访活动。如赣州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2025年成立“中央苏区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担当。中心通过研讨会整合党史、非遗等多领域专家力量,系统梳理出115项红色非遗资源,涵盖红军标语、红色家书、苏区音乐、非遗技艺等类型。学院以研究中心为平台,加强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与学术合作,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地方剧种的红色化转型。江西各戏曲剧种(如赣剧、赣南采茶戏)均推出红色题材代表作。如高安采茶戏《红色货郎》以普通货郎卷入革命斗争为切入点,将红色叙事融入民间伦理,获第八届江西艺术节多项大奖;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融合皮影、山歌等非遗元素,创新舞台语言,斩获“五个一工程”奖;民族歌剧《八一起义》,以南昌起义为背景,通过现代戏剧手法和音乐元素,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该剧不仅在省内演出反响热烈,还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宣传江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等。
艺术创新:现代叙事与科技赋能零的突破
叙事视角的微观化,突破传统宏大叙事模式,聚焦个体生命经验。例如,高腔现代戏《忠诚》以武警战士李进明真实事迹为原型,实现红色精神的具象化表达;赣剧的经典剧目《梁祝姻缘》以其深情的故事和动人的音乐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该剧通过赣剧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展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深厚的爱情,成为江西戏曲文化的瑰宝等。
数字化传播与体验升级,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江西红色戏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军地合作研发的“红色密码我最爱”小程序,不仅将全省163处红色教育基地“数据化”,实现了虚拟游览与互动学习的功能,更为红色戏曲的传播与体验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军营图书馆引入数字化阅读平台,进一步推动了红色戏曲资源的军民共享,使得红色文化得以更广泛、更深入地触达人心。
多主体协作:军地共建与文旅融合的联动实践
军地文化共建工程,武警江西总队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十一个‘一’”特色文化项目,包括签约163处红色教育基地、共建军营图书馆、共创红色戏曲《忠诚》等,形成军民文化融合发展的“江西模式”,这种军地文化共建的模式,不仅丰富了军人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文旅融合与品牌塑造,江西省积极践行文旅融合,通过“赣鄱好戏”展演与“赣戏进京”等活动,成功提升红色戏曲影响力。“赣鄱好戏”展演活动形式多样,涵盖经典与创新剧目,融合现代科技,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同时,利用线上线下渠道,扩大传播范围,吸引年轻观众,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赣戏进京”活动则将赣南采茶戏、民族歌剧等地方特色文艺精品带进北京,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和认可。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江西独特的文化魅力,还体现了文旅融合的新理念。通过这些活动,江西省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文化IP旅游城市,如《八子参军》《八一起义》等作品,将红色历史与地方文旅资源紧密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全力支持:政府政策支持与传承保护保障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通过实施“四名工程”(名剧、名团、名家、名作)和“赣戏新秀”培优计划,全面夯实红色戏曲发展基础并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同时,在2024年戏曲振兴座谈会上提出整合全省戏曲资源、推动科技赋能的发展策略,为江西红色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与保障,使其在保留红色文化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与表演元素,不仅丰富了剧目体系,也提升了表演水平和影响力,为红色戏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江西红色戏曲文化的挖掘以“红色精神为核、非遗技艺为体、现代创新为用”,通过资源活化、叙事革新、跨界协作构建了立体化传承体系,既彰显了革命老区的文化特质,也为全国红色文艺创作提供了参考范式。
[本文系基金项目:2024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继承—融合—生成:江西红色戏曲文化融入公共艺术课程的新路径》项目编号:24ZX196(红色文化育人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服务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