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温逐渐回暖,消化道系统疾病进入高发期,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频发。如何科学预防?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李景南结合临床案例提出针对性建议。
警惕“病从口入”,手卫生是第一道防线。春季消化道疾病多由“病从口入”引发,手卫生是预防的关键。餐前便后需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这能有效预防有害菌通过不洁食物进入胃肠道。家长更应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食物安全不可忽视,冰箱≠保险箱。春季气温升高,食物易滋生细菌,食物应充分烹熟,生食蔬菜要彻底清洗干净。近期,有患者食用从冰箱取出的过夜食品后,出现恶心、呕吐、水样便及低烧等感染性腹泻症状,经粪便监测为沙门氏菌感染。医生提醒,冰箱并非 “保险箱”,存于冰箱的过夜食品也可滋生细菌,建议加热后再食用。凉拌菜应即做即食,避免隔夜储存。
防范胃肠型感冒,避免交叉感染。春季也是胃肠型感冒的高发季。若家庭成员出现腹泻、低热等症状,应避免共用餐具,定期对餐具、接触物品消毒,以降低细菌传播风险,预防疾病蔓延。
对症治疗,及时就医是关键。针对轻度消化道症状,可采取清淡饮食、补充水分及休息等方式缓解。腹泻可服用小檗碱或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恶心呕吐可短期使用多潘立酮。医生特别提醒:若症状持续2-3天未缓解,或伴有高热、剧烈腹痛、血便等,需立即就医排查病因,避免延误治疗。
春季饮食卫生与生活习惯的细节管理,是抵御消化道疾病的核心。公众需提高防范意识,筑牢“手卫生+饮食安全”双防线,出现重症及时寻求专业诊疗,守护胃肠健康。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 李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