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从“养老”到“享老” 银发经济加快“裂变” 2025年04月30日

老有所养,不仅是银发群体安享晚年的民生底线,更是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社会透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银发经济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银发经济”的提案达25份,聚焦养老服务、银发消费、智能科技、医疗健康、文娱旅游、养老金融六大领域,勾勒出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现实图景与未来路径。当传统养老与智慧康养碰撞融合,银发经济已不再是简单的“夕阳红产业”,它标志着我国养老事业从“基础保障”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转型。

银发经济“怎么看”

银发经济是以老龄人口为核心消费群体,围绕老年期生活保障、服务提升和未老群体养老储备所形成的新型经济形态,既包括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又涵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银发产业生态培育。它通过整合养老照护、医疗保健、智慧康养、银发教育、文化旅居等多维业态,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布局,呈现出需求层次丰富、产业融合度高、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的显著特征,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蓝海。

一是规模潜力持续释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21.3%和15.6%。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预示着商品服务需求将呈现扩张态势。据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约占GDP比重6%,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约达到30万亿元约占GDP比重10%。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冲击,如今的“银发族”在消费习惯、生活方式、产品体验、价值观念等方面正在突破传统认知,消费层次由基础生存需求向品质生活追求跃迁,银发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二是产业融合加速深化。银发经济涉及养老、医疗、金融、科技、文娱、农业等多个领域,通过整合跨界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形成“养老+”产业生态体系与特色产业集群。“银发+医疗”促进医养结合模式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实现老年人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康复护理的全链条覆盖;“银发+科技”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科技赋能推动智慧养老服务普及;“银发+文旅”满足老年群体深度畅游与社交需求,休闲、康养两不误……两会代表提案中,“医养结合”“智慧养老”“康养旅居”频频出现,从单一养护迈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务,为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三是政策引导愈发清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养老产业、老龄产业发展,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支持养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为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等专项规划,明确发展银发经济的任务要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制定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坚持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双轮驱动,从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出发,对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部署。

银发经济,一头连着民生保障,一头连着产业振兴。站在人口结构变革与产业升级的历史交汇点,银发经济正从传统认知中的“夕阳产业”蜕变为驱动内需增长的新引擎。然而,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适老化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专业人才培养的代际断层,仍是制约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掣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老年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科学、全面、系统的着眼银发经济发展,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老年群体生活品质久久为功。

银发经济“如何做”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养老服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党俊武指出,2025年我国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政府工作报告将解决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问题转变为发展银发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国计民生。激活银发经济引擎,构建“衣食住行游购娱”全链条,需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全局视野统筹社会资源,推动市场活力与政府引导协同发力,实现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双向赋能。

在宏观调控方面,激活银发经济活力,需将其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框架,建立起政策体系与实施路径的动态适配机制。政府部门应强化战略引领功能,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优化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织密养老保障、基本医疗等社会性保障网络,为银发产业繁荣筑牢根基;同时激发市场机制效能,引导社会资本构建“银发+”产业生态圈,支持家庭养老功能与社会化服务形成互补,推动康养社区、智慧医疗等业态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全面推动适老化产品服务创新精准对接多层次养老需求,在保障老年群体美好生活的同时,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产业新形态。

在“银发科技”领域,新的生产方式正在重塑养老服务模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让“智慧养老”从概念走向现实。智慧养老院实现健康数据实时监测,智能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在养老场景的集成应用,农村偏远山区5G覆盖能力加快提升……这些实践印证了代表委员的观点:科技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破解供需矛盾、发展银发经济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在科技适老方面,建议制定科技适老数字健康服务数据标准体系、老年人AI医疗健康应用实施方案,推动医保覆盖人工智能辅助的养老康复服务,拓宽医保养老服务体系覆盖范围,通过政策支持、行业协作和监督机制,助力银发经济共享“AI红利”。

在“银发文旅”领域,发展适老化旅游不仅是社会人文关怀的具象体现,更是满足老龄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铁集团等9单位印发《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 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健全旅游列车市场化开行服务保障机制,这些穿梭于山水人文间的养老旅居驿站,串联起代际共融的美好图景,擘画出老龄友好型社会的温暖图景。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主任杨震生建议,整合民政、文旅等多部门资源,联合出台银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以“银发文旅+”融合模式打破行业界限,构建集医疗、养老、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推动银发文旅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在“银发金融”领域,老龄群体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金融知识储备不足,加之金融机构缺乏围绕老龄群体需求提供合适的理财产品服务,导致老龄群体在金融需求与安全保障之间存在矛盾。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高洁表示,支持银行创新“银发金融”服务,通过为银发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为民办养老机构提供金融支持、为银发老人提供安全可靠的理财服务、为银发老人提供财产传承服务等,向老龄群体提供更好、更便利、更稳健的理财产品服务。同时,整合司法、医疗、社工等资源,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切实提升老龄群体金融服务的获得感与安全感。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银发经济作为新时代民生工程与经济增长点的双重载体,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面对人口结构变革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唯有将适老化理念深度融入产业基因,推动养老保障从"生存必需"向"品质生活"跃迁,方能在银色浪潮中开辟经济发展新航道。当智慧康养走进千家万户,银发文旅串联山水记忆,适老金融守护财产尊严,老龄社会终将蜕变为蕴含无限商机的"长寿经济"新蓝海,实现民生温度与发展速度的同频共振。(王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