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从“治已病”到“防未病” ——聚焦多学科诊疗探索体重管理“河北路径” 2025年04月30日

我省在体重管理方面的实践探索,从多学科协作的综合诊治到中医特色理疗的运用,从关注青少年肥胖问题到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正逐步形成“防—治—养”一体化的河北“体重管理”路径。

本报讯(孙博 李国扬)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全民关注的热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强调,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作为超重肥胖率居全国前列的省份,河北省正在积极行动,多家医院已开设减重门诊,通过多学科协作、中医特色理疗等举措,探索体重管理的“河北路径”。

多学科协作与综合诊疗,全方位解决肥胖问题

为应对肥胖这一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于2022年3月成立了减重门诊,整合外科、营养科、内分泌科、心理科等多学科力量,为肥胖患者提供“一人一方案”的精准诊疗。

“在诊疗过程中,我们首先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综合考量肥胖患者的发病原因、体质状况等个体因素,进而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河北肥胖联盟主席、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八科副主任医师李涛介绍,“鉴于肥胖问题的复杂性,医院采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各科室协同作战,全方位干预。”

内分泌科专家针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激素水平等检查;营养科医生依据患者身体状况制定精确的科学饮食方案;运动康复师结合患者身体机能,量身定制运动处方;心理科医生则帮助患者克服因肥胖带来的心理障碍,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此外,患教群通过“多对一”在线监督管理,助力患者养成“科学合理膳食、规律适当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对于一些重度肥胖患者,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减重外科会考虑采用手术治疗。通过改变胃肠道结构,减少食物的摄入和吸收,从而达到快速减重的目的。“减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体重,并改善相关代谢疾病。”李涛副主任强调,医院的减重外科团队具备丰富的手术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水平,在开展减重手术前,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适应性。

李涛还特别指出,无论是临床肥胖还是亚临床肥胖患者,都应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前者已引发代谢性疾病或器官功能障碍,需及时医疗干预;后者虽未患病,但也需通过科学管理预防风险。

中医特色理疗,为体重管理注入新活力

石家庄市中医院在体重管理方面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采用中药、针灸、埋线、中医禁食疗法等多种手段,助力患者摆脱肥胖困扰。

中医认为,体重失衡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肥胖并非单纯的脂肪堆积,而是身体整体机能失调的表现。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肥胖类型,进行精准的中医辨证论治,通过调节人体的内在环境来达到健康减重的目的。

针灸治疗作为中医院的特色疗法之一,在体重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肥胖部位、体质等因素,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针灸不仅可以促进脂肪代谢,还能改善食欲、调节内分泌,达到健康减重的效果。妇一科副主任中医师路帅表示,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在减肥过程中效果显著。埋线疗法则是针灸治疗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医生将可吸收的蛋白线埋入相应的穴位,形成持续的刺激作用,延长针灸的效果,进一步巩固减肥成果。这种疗法对于那些因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法坚持每天针灸的患者来说,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选择。

中医禁食疗法则是石家庄市中医院在体重管理方面的又一特色疗法。老年病二科副主任郭娜介绍,这种疗法并非简单的饥饿疗法,而是在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医疗监护,让患者在一定时间内适当减少食物摄入,配合中药调理和身心放松,达到清理体内垃圾、调整脾胃功能的目的,从而实现健康减肥。

郭娜还指出,老年人肥胖患者常伴有合并症,像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这类患者往往不适合高强度的运动。对于他们来说,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低强度、动作柔和的运动更为适宜,这些运动不仅不会加重关节负担,还能帮助老年人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青少年肥胖问题凸显,一场需要家校医协同的“攻坚战”

青少年肥胖率在河北省逐年升高,也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童肥胖门诊病人中,“小胖墩”的占比已不容小觑。这些青少年肥胖者往往存在高血脂、脂肪肝等慢性疾病隐患,同时因肥胖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如自卑、焦虑等,严重影响其学习、生活和社交。

分析其成因,一方面是青少年学业压力大,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运动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在孩子饮食方面存在误区,认为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阶段,过度溺爱,导致孩子养成挑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且常食用不健康的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等。

针对这一现状,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专业主任皮亚雷呼吁家校医应协同作战。学校应重视课外运动,增加体育课的强度和趣味性,让孩子们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同时,医院营养科专家可指导学校和家长进行科学的餐食搭配,确保学生既能摄入充足的营养,又能避免热量过剩。家庭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共同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的家庭环境。

全民健康行动,意识转变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至关重要

“体重管理的核心不是减重数字,而是生活方式的转变。”郭娜指出。体重管理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健康行动,相较于单纯地关注体重数字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随着“体重管理年”行动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重问题,积极参与到体重管理中来。各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促进活动,如举办健康讲座、健身赛事等,向公众普及体重管理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在个人层面,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体重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定期监测体重,利用好BMI和腰围这两把“尺子”,评估自己的体重状况。李涛强调,“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是体重管理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食品的摄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并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将体重管理融入到对生活质量的整体管理中,把对体重数字的关心转化为对生活节奏的把控,享受健康生活带来的乐趣。

河北省在体重管理方面的实践探索,从多学科协作的综合诊治到中医特色理疗的运用,从关注青少年肥胖问题到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正逐步形成“防-治-养”一体化的河北“体重管理”路径。这一路径不仅着眼于当前体重管理的迫切需求,更着眼于长远的全民健康素质提升。这条路没有终点,但我们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