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提升助残志愿服务质效 2025年04月25日

□亢飞飞 张雯雯

国家高度重视助残志愿服务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助残志愿服务的资金支持,加强管理和指导,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助残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化运行水平,在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就业帮扶、心理疏导和参与社会等方面更好地满足残疾人的多样化需求

残疾人事业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助残志愿服务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社会组织或个人自愿为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和帮助,能够在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就业帮扶、心理疏导和参与社会等方面提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助残志愿服务得到全面发展,在改善残疾人生活、提升残疾人社会参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挑战和问题。

国家政策不断支持

地方实现落实创新

国家高度重视助残志愿服务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发布,为我国助残志愿服务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2010年中央文明办、中残联等八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志愿助残工作的意见》对志愿助残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22年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印发《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逐步完善我国志愿服务体系,我国助残志愿服务政策框架逐步发展。

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助残志愿服务的本地化发展。共青团河北省委于2023年印发《河北共青团“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实施方案》,按照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通过“组织化安排+社会化动员”的方式,重点为我省智力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进行“多帮一+接力”的结对帮扶。截至目前,我省开展“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组织关爱服务活动4500余场。

创新志愿服务路径

提高助残育人价值

近年来,我国助残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服务队伍不断壮大。随着助残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个人、专业人士、大中专院校等力量组建志愿服务队,不同群体的加入为助残志愿服务注入了多元的活力和专业的知识。其次,服务领域实现拓展。多元力量的加入使服务领域得以拓展,实现了由传统的看护、照料、捐赠逐渐延伸到各个领域,涉及教育辅导、康复、就业和托养照料等,更开拓了残疾人心理辅导、文体娱乐、婚恋咨询、法律援助等领域。再次,服务质量得到提高。随着政府、残联及各类助残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开展培训,特殊教育专业力量的加入,志愿者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得以提升,伴随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搭建,进一步加大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实现助残育人的价值。如“爱心筑梦 益起同行”扶弱助残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是石家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以特殊教育专业和团学志愿服务为依托,走进社区和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常态化开展专业助残志愿服务。最后,服务形式体现创新。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助残志愿服务形式从传统的“一对一”帮扶和集中式志愿服务发展到线上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等新型服务形式。如石家庄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益启爱”社团运营“星星护航”、“欢乐手语”等微信公众号,线上普及特殊教育知识、康复训练课程等。

剖析现行问题镜像

查找志愿服务问题

我国助残志愿服务事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参与率仍有待提高。我国助残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扩大,但随着残疾人的残疾类型越来越多,残疾程度越来越重,需求日益复杂化,助残志愿服务组织虽然数量有所增加,但整体规模较小、服务能力有限、地域分布不均,亟待提高整体参与率。

现有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助残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但培训课程、培训资源及培训体系不完善,助残志愿者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志愿服务组织缺乏系统的组织架构,活动开展随意性较大,严重影响助残志愿服务效果。

助残帮扶资金缺乏持续性。助残志愿服务组织的助残资金以政府支持为主,但拨款有限,社会捐赠不稳定,组织自筹能力较弱,导致开展活动受到较大限制,且许多志愿服务活动呈现“短期化”、“运动化”特征,缺乏持续性和深度。

尚未建立健全助残服务规则。助残志愿服务组织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时,将残疾人的需求进行“预设”,没有针对残疾人的具体需求进行设计,缺乏调研机制,忽视了残疾人本身的能力及意愿,缺乏与残疾人教育机构、服务机构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服务形式缺乏创新,使助残志愿服务未达到应有效果。

拓展志愿服务模式

提升助残效果水平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国家继续出台志愿服务的支持政策,加大对助残志愿服务组织、个人、大中专学校的资金支持,加强管理和指导,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助残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化运行水平。

加强宣传推广,拓宽参与渠道。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广泛宣传助残志愿服务的先进典型和成果,推动品牌化建设,提升优秀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宣传与报道,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增强全社会的志愿服务理念。

建立多元化的招募机制,提供更多参与助残志愿服务的机会。线上搭建招募渠道,线下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设置招募点,建立线上+线下联合招募机制。

完善需求调研机制,实现精准对接。深入社区、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康复中心等开展调研,根据残疾人的实际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志愿服务方案。

强化志愿者培训,提升专业水平。邀请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残联等部门开展志愿者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丰富服务内容。在原有基础性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深层次服务,如开展残疾人心理辅导、联合用人单位为残疾人开展职业培训、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喘息服务等。

未来,我国助残志愿服务需通过加强宣传、完善调研机制、强化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更好地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一起点亮残疾人心中之“小橘灯”。

【本文系石家庄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成果】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