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 贾宇飞 谭若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见证,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河北是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国的所在地,非遗资源丰富。截至2025年4月,河北省共有16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石家庄作为拥有丰富非遗资源的城市,亟需探索数字化赋能的活态传承策略。
构建全域数字化保护体系
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联合高校及科技企业,对石家庄147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如3D建模、动作捕捉、全景影像等),建立可动态更新的“石家庄非遗基因库”。开发分级权限管理系统,确保核心技艺的保密性,如丝弦制作工艺等敏感数据采用区块链存证。
濒危项目抢救性记录。优先对传承人年龄超过70岁的项目实施“口述史影像计划”,运用AI语音识别技术整理口传心授内容,拍摄传承人日常授艺场景,保留活态传承影像,建立标准化数字档案库,实现濒危项目的永久保存;要求执行团队具备非遗专业知识和影视人类学记录经验,避免商业化操作导致质量缩水;出版抢救性记录丛书及音像制品,用于研究、宣传和教学;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旅游”等模式活化利用记录成果,提升公众认知度。
创新数字化传播矩阵
元宇宙场景重构。打造“云上石家庄非遗馆”,利用VR技术复现非遗庙会等场景,用户可通过虚拟角色参与民俗活动;开发AR互动小程序,扫描城市地标即可触发非遗故事;元宇宙场景重构以“空间活化+技术赋能+角色创新”为核心,通过虚拟文化场景、数字传承人生态及交互式传播矩阵,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传承与价值再生。
短视频生态培育。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真实经历为蓝本,将技艺传承、文化坚守等主题融入微短剧创作,通过“非遗+剧情”模式增强用户情感共鸣;运用短视频符号重构与视觉再现技术,通过创意剪辑、特效制作凸显非遗美学价值,如传统舞蹈与数字背景融合;在抖音、快手平台共建“石家庄非遗挑战赛”话题,设计“井陉拉花舞蹈接龙”等互动玩法,2023年数据显示同类话题传播量可达亿级;培育“非遗网红”IP矩阵,如扶持年轻传承人打造“00后战鼓少女”等人设账号。
推动数字化生产转型
智能生产工具研发。依托石家庄装备制造产业园的智能制造经验,研发适用于非遗技艺的智能生产设备,例如,将传统刺绣、陶瓷等工艺与自动化机械臂结合,提升生产效率与标准化水平;推广“数字孪生+非遗”技术,通过3D建模与仿真系统模拟传统工艺制作流程,辅助传承人优化技法;借鉴石家庄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经验,构建非遗领域垂直化平台,实现非遗产品生产全流程数据采集与协同管理。
数字文创产品开发。开发非遗主题数字藏品、虚拟偶像,如通过元宇宙空间展示中山古城、赵州桥等文化符号;推动非遗元素与游戏、影视跨界合作,可将正定古城、行唐故郡遗址等文化资源转化为沉浸式交互内容;开发“非遗+AR/VR”体验产品,例如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还原战国中山国青铜器制作工艺,或利用VR交互设计让用户参与剪纸创作;推广“直播电商+智能制造”模式,通过非遗生产线直播展示制作过程,同步嵌入文创产品购买链接,实现流量转化与品牌曝光;构建数字文创电商生态,推出非遗数字影音、智能穿戴设备(如刺绣纹样智能手表),满足年轻群体个性化消费需求。
构建数字传承生态圈
数字传承人培养计划。落实《石家庄市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将数字传承人纳入“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开展非遗数字化技能认证与职业资格衔接机制;依托“中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联合高校开设“非遗+数字技术”研修班,每年定向培养百名掌握3D建模、AR技术等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大中专院校可设立非遗数字创新实验班,开设“非遗IP运营”“数字策展”等课程,实施“传承人+数字导师”双师制。
智慧文旅融合工程。落实《河北省智慧文旅示范专项行动方案》,设立“非遗数字化创新实验室”,整合高校、高新技术企业资源,研发适配非遗的智能生产工具与数字教材;实施“数智标杆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支持非遗工坊完成云端供应链管理系统改造,提升设计—生产—销售协同效率;可开发“石家庄非遗智慧地图”,接入高德导航系统,实时推送周边非遗体验点,如西柏坡红色旅游线路已试点融入VR支前民谣体验项目,在荣国府景区推出“红楼非遗夜游”;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还原传统纺织、木作技艺,同步上线数字藏品盲盒等。
数字化社区传承网络。落实《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将社区非遗数字化纳入“城市更新促进工程”,优先保障智能设备采购资金投入;制定《非遗数字社区服务标准》,在社区服务中心部署非遗数字终端机,居民可通过人脸识别免费学习,如藁城宫灯制作等课程,学习数据纳入文明积分系统;以各区文化站、党群服务中心为示范点,打造“非遗数字工坊”社区节点,提供非遗“实体制作+虚拟创作”双轨体验,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驻点机制”,如剪纸传承人定期开设“线上直播课+线下实操坊”,形成“社区传习—云端共享”联动模式。
完善保障机制
强化顶层设计。落实《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将数字化传承纳入“十四五”非遗保护专项规划,明确数字资源库建设、智能装备应用等任务目标,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监管机制;制定《非遗数字化服务标准》,规范区块链存证、AR教学系统操作等流程,确保数字技术应用合规性;设立非遗数字化专项基金,优先支持非遗工坊智能设备采购及数字教材开发,对非遗示范项目给予设备补贴。
成效监测与动态优化。推动“非遗+城市更新”工程融合,在城市重点区域预留非遗数字体验空间用地指标;建立非遗数字化KPI评估体系,重点考核数字资源库覆盖率、社区工坊活跃度、非遗产品线上销售额等指标,定期发布《非遗数字生态发展白皮书》;开展“数字传承生态年度峰会”,组织高校、企业、传承人三方研讨技术迭代方向,动态调整保障政策与实施路径。
通过以上措施,构建“数字采集—创意转化—活态传播—产业反哺”的闭环生态,石家庄非遗可在数字时代实现“科技赋能文化,文化激活科技”的良性循环,形成可复制的“石家庄模式”。
【本文系石家庄市社科专家培养项目课题“数字化视域下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2024zjpy44)成果】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投稿邮箱:hbjjrbl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