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月25日

新华社发

□孟维福 石可敬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我省各地各部门迅速作出安排部署,发挥特色优势,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作出新贡献。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引擎

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聚力推进。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发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力量。二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技术革命性突破作为关键引领,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强化基础研究,努力在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生物医学、新材料等方面实现更多突破。三是大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推动科技与产业供需对接、合理匹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落到实处,努力形成更多现实生产力。

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导向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一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一方面,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六代移动通信等重点领域前瞻部署,加快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相互赋能。二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规制,培育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加强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生产力绿色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以发展方式创新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一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围绕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和壮大绿色能源产业为重心加快绿色科技创新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效绿色优质产业集群,完善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二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底色。加快构筑新质生产力竞争优势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三是要优化支持绿色低碳科技研发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激励企业提高绿色低碳科技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此外,加大绿色低碳科技研发的金融支持,灵活运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低碳型项目和企业。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新型生产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是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使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二是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要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的制度规范,按照包容审慎原则,适当放宽新兴领域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容错机制。促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高效协同。三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切实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此外,要坚定走对外开放合作之路,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在全球范围配置先进生产要素,更好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是人。一是强化高素质人才培育,保障人才供给。构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形成一支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工程技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选拔培育机制,打造科研人才培养平台,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人才。二是要整合完善各类引才计划、构建人才梯次招引体系。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释放人才创造活力,让各类人才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集聚。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承担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等重大攻关项目研发的科技人才予以充分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保障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持续壮大。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