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晓英
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教育多元化的格局下,民办艺术类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高校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及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对民办艺术类高校塑造学校形象、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以青岛电影学院为例,探索适合民办艺术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在理论层面上,丰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思路;在实践价值上,有助于青岛电影学院及同类院校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与特殊性
一、核心概念界定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共同创造、传承与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它涵盖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传统、价值追求、行为风尚及形象识别等多方面,是学校独特气质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现。
二、民办艺术类高校特性
民办艺术类高校校园文化既具备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如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人才培养等,又因艺术学科特性及民办办学体制,呈现出鲜明个性。在艺术学科影响下,其文化氛围更具创新性、开放性与艺术性;民办办学体制则使其在文化建设资金来源、管理模式等方面有别于公办高校。
三、国内外研究启示
国外经验:国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早,华勒(W・Waller)在1932年出版的《教育社会学》中提出“学校文化”概念,成为校园文化研究的雏形。后续研究多从大学功能、精神、使命及制度等视角展开。美国校园文化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将大学文化分为教授文化、学生文化和管理文化,并强调大学的多元功能;英国校园文化强调平等包容、人性化教育与严谨学风;日本校园文化重视“以文化人”,融合西方教育体制与东方儒家道德教育。
国内实践:国内校园文化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随后在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不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诸多成果。但现有研究多聚焦普通高校,针对民办艺术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结合具体院校实践的成果性案例。
青岛电影学院的实践路径与创新
一、党建引领:锚定文化育人的政治方向
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兼任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举办“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党建工作相结合,深入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建设,将党建元素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以红色文化滋养师生精神世界,切实引导师生员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二、载体创新:构建多元文化育人矩阵
物质载体。建设校史馆、新图书馆、小剧场,美化改造已有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餐厅及其他校园设施,将空间设计理念融入校园设施规划,通过空间重构与功能升级,打造多层次、多维度的校园文化物质载体体系。其中,校史馆以“光影记忆”为主题,通过陈列学校发展历程中的珍贵照片、重要文献、师生杰出创作成果,生动展现学校的发展脉络与艺术成就,成为传承校园文化、激励师生奋进的重要场所;新图书馆秉持“智慧阅读、艺术体验”理念,不仅拥有海量专业书籍与先进借阅系统,还设有艺术展览区、影音室、师生创作室等,为师生提供集阅读、学习、交流与艺术鉴赏于一体的空间;在教学楼公共区域打造艺术长廊,定期展示师生优秀的摄影、绘画、雕塑及影视创作作品,行走驻足间便能领略到艺术创作的魅力。
精神载体。与北京电影学院一脉相承,不断凝练“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精神。在课程体系中,将艺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案例分析、作品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艺术观;举办“大师讲堂”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电影艺术家、学者来校讲学,分享创作经验与艺术感悟,拓宽师生视野,厚植艺术情怀,使校训精神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追求;举办“典籍阅读与当代大学生”名师系列讲座,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智慧,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人文素养,助力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融入深厚文化底蕴。
活动载体。构建“全员参与、分层联动、专业融合”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图书馆创办青影读书社,以“悦读引领·书香青影”为主题,组织举办“悦读青影”系列讲座、“漫读青影·听我声音”中华经典美文朗诵活动、“阅读起航·筑梦中华”书评比赛等丰富的活动。学生处联合团委以“青春心向党·奋进新时代”为主题,举办五四主题晚会,并联动科技文化节、公寓文化节、社团文化节打造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盛会,积极推进“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依托“小荷学堂”关爱留守儿童项目强化志愿服务,全面培养青年学生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影视创作与制作中心及各二级学院创新打造以“四奖两杯”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品牌,围绕影视创作、表演艺术、专业实践等方向设立评选标准,突出价值观引领,要求参选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承红色基因或关注社会现实议题;在表演专业大戏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时代精神,通过《江姐》《茶馆》等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实现艺术创作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兼具艺术感染力与社会效益的文化传播载体。
三、制度保障:完善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出台《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书香校园、创意青影”建设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实施方案》等十几项制度,构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维体系,明确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二级单位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师生共建的实施机制。通过多维考核机制确保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为各项活动开展与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定期收集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根据时代发展与学校实际,持续优化建设方案,形成文化建设持续改进、螺旋上升的长效循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建设成效与启示
一、建设成效
青岛电影学院通过系统性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已形成“红色基因引领、影视特色赋能、多元机制协同”的育人生态。数据显示,近年来学生毕业联合作业作品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59项。其中,荣获省级奖项110项、国家级奖项175项、国际级奖项174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率达98%,师生对校园文化认同度显著提高。通过打造“四奖两杯”文化品牌,孵化出许多兼具艺术价值与社会关怀的优质作品,其中故事片《大红摩托》获得第十三届戛纳艺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故事片《掩护》获得洛杉矶独立短片电影节最佳学生女导演奖;故事片《兜风》获得第13届澳门国际微电影节(学生组)银奖;纪录片《与你一起渡过》获得第十届中欧光影奖最佳纪录片奖;纪录片《我生命的二次旅途》获得NEXT WAVE X 腾讯视频“万物真实”公益特别奖。
二、经验启示
该实践为民办艺术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三重启示:其一,注重系统性建设,需统筹物质建设与精神培育,避免“重活动、轻内涵”;其二,走特色化之路,立足影视专业优势,将文化育人嵌入创作实践;其三,应强化“制度-载体-评价”闭环设计,建立动态反馈机制。
结论与展望
青岛电影学院的实践表明,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专业特色为载体、制度创新为保障的系统化建设路径,能够有效提升民办艺术类高校的文化育人质量,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未来可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需求,探索校园文化与数字技术、国际传播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推动民办艺术类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规划课题(2023年度),课题编号:CABFZ23093]
(作者单位:青岛电影学院)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