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课程思政融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劳动关系管理》课程为例 2025年04月24日

□孟艳玲

本文以《劳动关系管理》课程为例,探索“课程思政”融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路径与实践。通过重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融合思政元素、创新教学过程以及完善评价机制,构建“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的育人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对分课堂;劳动关系管理;价值引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做到有机融入、润物无声。尽管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不断深化,但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仍显不足。“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破解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提供了新路径。本文以《劳动关系管理》课程为例,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法,设计具体实施方案,探索课程思政融合新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融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复旦大学张学新提出的对分课堂模式,以“讲授-内化-讨论”三阶段重构教学流程:教师精讲重难点框架,学生课后自主内化,再通过研讨深化认知。该模式已在全国广泛应用,显著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首先,对分课堂有利于重构教学方式,实现思政育人与课堂质量双提升。该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模式,做到师生权责对分、平等对话、教学相长,形成以建构式学习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式课堂。其次,对分课堂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程序优化,营造崇德尚学的新型课堂生态。通过创新“讲授-内化-讨论”等环节,设置“亮闪闪展示区”“考考你挑战区”“帮帮我求助区”等模块,增强学生兴趣,改善对思政内容的刻板印象。再次,对分课堂模式有助于激活育人动能。采用“启发式提问与浸润式引导”策略,将契约精神、职业伦理等价值自然融入知识教学,形成“知识建构-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的育人闭环。综上,对分课堂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高效可行的新范式。

课程思政融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明确教学目标。课程思政融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知识目标,还要设定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价值观目标,特别把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除系统讲授劳动关系管理核心内容外,更注重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职业规范意识和良好品德,引导其树立爱国情怀、法治意识、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国家认同与使命担当,推动形成“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融汇思政元素。结合《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职业伦理、国家大事、时政热点等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创新教学内容,建设思政案例库,逐章开展主题引领,实现教学全程有思政(详见表1)。通过“当堂对分”“隔堂对分”模式,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步推进。

表1 对分课程模式下思政元素教学内容设计

全程启发教学。打破传统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生态,通过“导学-自学-研学”有机衔接的环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课堂导学:聚焦重点,引出价值

教师围绕课程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对蕴含思政元素的知识框架进行梳理与提炼,不作全面讲解,而是有意识地“留白”,重点讲授关键概念和难点问题。在讲授过程中穿插案例分析、历史事件、现实议题等,引导学生从知识延伸到社会观察,从而引出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诚信等价值理念。

课后自学:内化吸收,主动探究

通过超星学习通线上教学平台,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包括查阅资料、观看视频、撰写阅读报告等,并以小组形式提交成果与疑问至讨论区。该过程促使学生深度反思课程内容,提升表达、协作及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研学:互动探究,启智润心

研学环节是对分课堂的核心,也是深化课程思政的重要契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与讨论课后作业,通过朋辈互助夯实基础认知;教师则通过启发式提问、情境模拟、小组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围绕经济发展、社会公平、职业伦理等现实议题,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延伸至社会实践,并适时融入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等思想内容,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

重构考核体系,渗透价值维度。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同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在过程性与期末考核中同步嵌入思政内容。将教师讲授、学生内化、互动讨论,以及线上线下发言、问卷投票、作品展示等思政相关活动纳入平时成绩,并在期末试卷中设置主观性思政题,以巩固课程成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每轮课程结束后,通过访谈与问卷分析“对分课堂”的学习效果和思政融入情况,持续优化教学。依托“线上资源-线下研讨-思政渗透”三维育人体系,《劳动关系管理》课程实践表明:学生发展:形成“认知参与-价值内化-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参与度提升27%,任务完成率达92%,综合成绩优秀率提高,学习更高效。思政成效:构建爱国主义、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价值体系,实现知识与价值同步传授。教师成长:师生共进,形成“教师反思迭代-教学策略优化-学生参与深化”的螺旋教学相长机制。该模式灵活性强、节省课时,课程思政融入自然流畅而不影响专业教学。

实践证明,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也有效培养了其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感,未来可在更多课程中推广,并结合反馈持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本文系华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青年重点建设项目“课程思政融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劳动关系管理》课程为例”(ZJ2122Q)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063210)

章节名称 思政案例内容对分模式 思政元素

第1章 企业社会责任当堂对分 爱岗敬业

劳动关系之劳动关系的 社会责任

导论伦理基础

第2章 《政府工作报告》隔堂对分 制度自信

劳动关系的启示 家国情怀

历史和制度

背景

第3章如何看待隔堂对分 遵纪守法

员工入职与入职欺诈 诚实守信

建立劳动关系

第4章 无固定期限劳动隔堂对分 责任担当

劳动合同管理 合同的社会价值 家国情怀

第4章 “共享员工”隔堂对分 社会责任

劳动合同管理 共享、共担、共赢 团结协作

第6章 “热炉法则”: 当堂对分 公平正义

企业内部 企业规章制度 遵纪守法

规章制度 面前人人平等

第7章 劳动者的辞职权 隔堂对分 法治意识

劳动关系的解除 是否“过火”? 诚实守信

第7章 劳动者违反公序 隔堂对分 厚德仁爱

劳动关系的解除 良俗,用人单位可 人文关怀

否解除劳动合同?

第8章 疫情期间的劳动 隔堂对分 以人为本

劳动争议处理 关系处理 大局意识

第8章 后劳动合同义务 隔堂对分 厚德仁爱

劳动争议处理职业素养

第9章 从富士康13连跳 当堂对分 以人为本

当代劳动关系的 到拼多多员工猝死遵纪守法

发展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