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箖珺
基于新文科大背景下学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转型升级,本文探索了适应新文科理念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从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搭建实践平台等方向入手,旨在培养既熟悉艺术、擅长艺术创造力开发,也有技术整合力、商业洞察力等现代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领域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新文科;艺术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引言:在新文科建设蓬勃推进的浪潮中,学科交叉融合及其成果是高校教育变革的核心方向和目标。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撑,其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模式革新。创新创业能力的融入,既能挑战艺术设计传统教育的面纱,亦能在推动其与社会需求及科技人才发展融合时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应用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打破传统艺术创作的局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将艺术创作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促进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同聚。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
在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迎来多重机遇。首先,新文科侧重跨学科融合,艺术设计新文科机会涉科技、人文、管理等学科,可以拓展学生知识维度和思维边界,催生数字艺术、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其次,新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使艺术创作和设计表达拓展更多可能性,学生作品更具创新性和互动性。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培养目标定位
在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多维目标定位为“跨学科融合、技术赋能、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具体而言,应突破传统艺术教育重技法轻思维之问题,形成“艺术+科技+商业”的复合能力体系。例如,某高校新设 “数字艺术与文化创意”培养方向,要求学生不仅掌握3D建模、交互设计等数字技术,还多编写商业策划书与路演,是创意从设计到落地的闭环。此外,还要加强文化自觉与社会责任感[1]。
二、课程体系设计
对于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其课程体系设计应以“跨学科融合、技术赋能、实践导向”为核心,构建“基础-融合-拓展”的三层递进结构。基础层在艺术通识与技术素养方面加强,如设“数字艺术基础”“设计思维与方法”等课程,夯实学生学科知识和美学、技术双重基础;融合层在促进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培养交叉人才,如“艺术+科技”模块整合编程、人机交互等课程,“艺术+商业”模块涵盖品牌策划、知识产权管理等,通过项目制学习(PBL)模式让学生亲历从创意到商业落地全流程。
三、教学方法创新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以“项目驱动、技术融合、协作共创”为教学方法创新方向。例如,开展项目制学习(PBL),某高校开设“智慧文旅产品设计”课程,学生团队自己从地域文化调研、用户需求分析到产品原型开发全程负责,作为学生的老师仅起到引导作用,每完成一个阶段在及时反馈后继承动力,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影响综合设计的元素。另一方面,需要更深度的教学方式来赋能技术,例如利用AI功能(例如Midjourney)辅助学生生成创意草图,或者通过VR平台模拟设计场景,使学生超越传统媒介制约。同样,也要强化跨学科的合作教学,例如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开设“艺术+科技”工作坊,学生需要与编程、材料科学领域的学生进行组队“可穿戴艺术装置”等项目,强化资源整合与团队合作的能力[2]。
四、实践平台搭建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构建“校内-校外-虚拟”三维联动的实践平台体系。首先,校内平台方面,例如跨学科共享实验室与创新创业孵化器,某高校设立了“艺术+科技”联合创新中心,设有3D打印、VR开发等设备,学生在此可实际操作“智能穿戴艺术装置”设计等并通过孵化器获得资金、法律等方面资源帮助。
总结:
基于新文科的背景之下,高校艺术设计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以跨学科融合、技术赋能、实践驱动作为核心。通过完善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手段、开设多元实践基地等,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促进艺术设计与科技、商业、文化等领域的深度互渗交融,以共同培养形态艺术创造力与市场见解力的人才输出给社会。
参考文献:
[1]廖魁.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三角洲,2025(04):227-229.
[2]姚徐臻.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美域,2024(12):98-100.
[本文系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第十八批校级教改项目资助:新文科背景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23JGYB26)]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7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