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欣萍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防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安全,也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手段。而“大思政课”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高校国防教育与“大思政课”建设成为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国防意识和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应该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大力推进国防教育与“大思政课”建设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对此,本文对高校国防教育与“大思政课”建设展开研究,以期为相关教育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大思政课”;综合素质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为了将国防教育更好地融入高等教育体系,教师应该积极革新自身教学手段与方式。当前,多数学生是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共同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传统书本教学的兴趣有所减弱,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个性化学习需求,主动创新自身教学手段,采取新颖且紧跟时代潮流的方法,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促使他们对国防知识展开主动探索,并积极参与国防教育之中。例如,在教授国防历史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秦朝修筑了庞大的国防工程——万里长城,在虚拟情境中,学生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与辛劳,准确认识到国防工程在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这不仅能使学生的探索兴趣得到充分激活,也能让他们对国防历史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不断提升对国家的认同感。另外,教师应该主动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如探讨当前国际形势下国防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化对国防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
优化教育内容供给,明确好切入点
在文化全球化进程稳步推进的当前,优化国防教育内容,明确“大思政课”的切入点显得尤为关键。面对新时代大学生身心特征的显著转变,教师应该遵循他们的身心成长规律,丰富教育内容,以增强国防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教师坚守内容为主,持续提高教育内容的供给品质,由此增强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效果。另外,教师还要持续拓展实践内容,依托军地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布局。例如,在教学国防文化相关内容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军事博物馆、纪念馆或烈士陵园等教学资源,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国防文化,深刻感悟其所蕴含的价值内涵。而且通过实地参观,学生能够亲眼看见历史文物,聆听英雄事迹,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国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国防科技的发展,引入最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和武器装备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国防力量的现代化进程,增强他们对国家安全的信心。通过这些实践内容的拓展,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将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爱国情怀。
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强化育人效果
在国防教育与“大思政课”建设相融合的过程中,师资队伍是增强融合效果的关键所在,高校应该着重发挥教师们的创造性、积极性。同时,“大思政课”也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他们主动自身素质,增强教学能力,由此保障国防教育与“大思政课”融合质量,并最大限度地彰显“大思政课”的育人优势,具体如下:高校应该明确师资队伍的职责担当,督促他们履行好教育使命,不断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教师应积极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确保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同时,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技巧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国防知识与“大思政课”内容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此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拓宽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
为了进一步强化育人效果,高校还可以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那些在国防教育与“大思政课”融合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更多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整体能力,为国防教育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总结
总而言之,高校将国防教育与“大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还能通过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对此,高校可以从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教育内容供给,明确好切入点;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强化育人效果等策略着手,这样,不仅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也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 [N]. 人民日报,2022-09-02(1).
[2]王习胜,华银峰. “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旨趣、层级延展与效果期待[J]. 思想理论教育,2024(5):75-80.
(作者单位:湛江科技学院,广东 湛江52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