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化的酸枣加工生产线。
□王新芳
柳枝绿了,菜花开了,酸枣树又冒出嫩芽。走进河北内丘小杨庄村,发现它像一颗酸枣,镶嵌在邢襄大地上。而小杨庄正是酸枣的海洋。
小杨庄位于隆西公路与邢石公路交会处,东距县城14公里,交通便利。全村350余户,半数以上的人家都在从事枣仁加工,并以小杨庄为中心,辐射到周围的大杨庄、东石河、西石河、南李庄、北李庄、刘家庄、李交台、王交台、樊交台等十多个村庄,800多家搞起了枣仁加工,年加工酸枣3万吨,加工枣仁2000吨,产值近1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
漫步小杨庄,大街小巷处处凸显酸枣元素。广场叫酸枣文化广场,大幅标语“内丘邢枣仁 好仁好睡眠”格外醒目。黑色大理石面上的文字,是有关邢枣仁的药性介绍。北侧绿色屏风墙,对枣叶、枣花、枣肉、枣仁都有介绍。西南角白塔上的人物彩绘,讲述邢枣仁传统炮制工艺。周围散落的石磨、石碾、药碾等,是邢枣仁加工的传统工具。广场正中是一棵高大的酸枣树,树干挺拔,枝杈旁逸,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村民的生活。
一个小小的乡村,到底能把枣仁加工产业做到什么地步?走进“内丘垚鑫酸枣仁购销有限公司”车间可窥一斑。大型的现代化酸枣加工设备矗立眼前,原料仓、磨核机组、筛选仓、储料仓、色选机,加工“一条龙”,完全机械化。这里出产的枣仁粒大、仁饱、色红、鲜亮,注册为“邢仁”商标,成为地方特色产品,也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不但占领河南安阳、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药材市场,还出口日韩和东南亚各国,甚至远销欧美。正应了那句话:世界枣仁看中国,中国枣仁看内丘。
小酸枣
小杨庄地处丘陵,山山峁峁、沟沟岔岔,乱蓬蓬地簇生着酸枣树。
酸枣树,别名角针,是一种古老的植物。诗经《魏风·园有桃》中说,园有棘,其实之食。荆棘之棘,就是酸枣树,树之果就是酸枣。初夏,酸枣树开出小米一样黄黄绿绿的花;秋来,又结出玛瑙一样红红的圆果。
小小一枚果,全身都是宝。果肉可制作酸枣面、酿酒、做醋,有健胃助消化的功效;核壳能作活性炭、当柴烧、做枕头,对治疗颈椎疾患有辅助作用;酸枣仁,是名贵中药材,可养肝安神,宁心敛汁,主治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心悸盗汗等。《神农本草经》有“补中益肝、坚筋骨、助阴气,皆酸枣仁之功也”和“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的记载。
内丘是扁鹊行医地,与扁鹊中医药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传说,扁鹊治愈赵简子“五日不知人”之症,得到赵简子赐封的中丘蓬山(今内丘蓬鹊山)田四万亩为食邑。自此,扁鹊定居中丘,传道授业行医。扁鹊在调理赵简子之疾时,药方中就配制了蓬鹊山的酸枣仁。内丘属邢州,因为蓬鹊山的酸枣仁列入中药材中,成就了享誉全国的邢枣仁之称。
村委会主任刘喜中,中等个头,快人快语,不仅为村里枣仁加工产业做了大量工作,还是酸枣传统加工技艺传人。他深有感触地说,从最初的石头碾子,到如今的现代化器械;从单一的酸枣加工,到多元化的酸枣产业链,见证了村里酸枣产业的每一次变革和进步。他说秋日的小杨庄,格外热闹:大挂车一辆接一辆,把全国各地的优质酸枣都拉进村来。村外大场里晒着红红的酸枣,一大片一大片全是。各个枣仁加工企业昼夜不停地干,连老太太们都忙着在枣壳中拣枣仁呢。
原来,周边县市虽然都产酸枣,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小杨庄和周边几个村,早已成为全国各地酸枣的集散地。不难想象,秋天的小杨庄到处都是红红的酸枣,空气中也弥漫着酸枣的甜香。
问起酸枣仁的价格,回答是随着市场行情有起有落。最贵的时候,将近1000元一公斤。不起眼的酸枣仁,为何这么贵?回答是,费劲。野生酸枣生长在山坡上,不能用机械,都是老百姓拿着镰刀,披荆斩棘,一颗颗手工采摘的。采摘回来的酸枣,需要经过天然晾晒、去果肉、去果核、色筛等多道工序,精挑细选才能得到色泽红润的酸枣仁。酸枣仁出货率低,40斤湿酸枣才能出一斤酸枣仁。一斤湿酸枣收购价10元出头儿,40斤就是400多元——就是一斤酸枣仁的成本,还不算加工的机械费、人工费、电费等。有成本搁着呢,怎能不贵?
乡亲们的辛劳付出换来了红火的好日子。村里铺了沥青路,接通了自来水,安装上太阳能;做饭用上液化气,取暖用上空气能;住上宽敞明亮的砖房,很多人在县城或市里买了楼。私家车几乎成为家家户户的标配,有人一天新提两辆宝马车。
一把小酸枣,蕴藏大收益;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从贫穷到富裕,完美诠释着产业富民的新路径。
老技艺
据清光绪三十二年《内邱乡土志·制造产》记载:“植物制造:白布、酸酣、枣面、柿饼、枣仁……”可见,历史上“枣仁加工”有明确记载。
邢枣仁加工历史悠久,自古传承在内丘县小杨庄一带。主要利用石头碾子、荆条筛子来加工枣仁。先判断酸枣湿干之“焦”,进行“串酸枣”取核;再研判枣核水分之“饱”,开始“破枣核”筛仁。加工步骤分为采集、晾晒、去皮、筛渣、晒枣核、破核、筛枣仁等7道工序,充分彰显了传统技艺的独特性。
坐在村委会会议室里,对面坐着几位憨厚朴实的老手艺人。刘金伟老人满脸皱纹,笑容里依稀可见当年风采。20世纪80年代,他是村里第一个下亳州闯天下的人。刘楞子老人的口头语是,这事可麻烦嘞。从他们浓重的内丘方言里,我逐步梳理出一些酸枣仁加工技艺的秘诀。
比如,“串酸枣”须在冬天寒冷之时,先在石碾上把酸枣刺破口,再在大缸里泡上三天左右,掺着米糠再去碾子上碾压,枣皮就会下来。最后在场里扬,用簸箕簸,才能得到干净的枣核。
破核时,需三人合作,一人往石碾上添枣核,一人用小耙子搂开摊匀,一个用筛子筛仁。枣核有大有小,不能露核。石碾要平,破碎大核中核小核,一扫一筛一添,总要三四遍方成。石碾将枣核粉碎成适度的颗粒,粒大了枣仁取不出来,粒小了会将枣仁损伤,因此十分讲究技艺。
在我们感叹不容易的时候,刘楞子又说起筛枣仁的巧劲。这是一道最为关键精细的工序,全凭心劲儿、手劲儿、巧劲儿。需要过三道漏筛,所用的荆筛粗细也不一样。一道筛轻轻一摇,大部分枣仁便被筛出来。中间聚一个疙瘩,壳起出扔掉。二道筛来回一晃,藏在壳儿中的枣仁便溜出来;三道筛过后,枣仁与枣壳被分离得一清二楚。筛筛子时,两手不是一股劲,需要前后上下四种动作配合。新手筛子筛不转,壳和仁混在一起,分离不开。
小杨庄刘氏先祖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摸索出一套手工加工枣仁的绝技,且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当时,此手艺有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女以防技术外泄之祖训。本村枣仁加工至今近五百年历史。
改革开放后,此技术逐步辐射至邻村、邻县及更远,成为一大支柱产业,由此带动了无数人走上致富之路。
邢枣仁传统加工技艺是内丘扁鹊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有力见证,展现着传统手工艺的无限魅力,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社科价值。百年技艺,薪火相传,枣仁加工技艺“刘”姓的十代传人,不懈地追求与奋斗、传承和发展酸枣仁事业,他们平凡,但伟大,值得人们奉献全部敬意。
新农人
在小杨庄村,我们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像多年老友一样亲切。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酸枣仁加工产业的参与者、传承者、创新者,经历艰辛,见证幸福。他们热爱这个行业,一直在努力着。
刘江伟,50来岁,在这个行业干了30多年。一开始开着“三马子”在本地收酸枣,自己加工。1985年左右,开始往安国卖货。大清早四五点出发,在国道107路口举牌拦车,一路倒车到安国。卖完,往回拍电报,组织货源。后来他在安国住了4年,也通过跑行(中介)在当地收货、卖货。购枣的话有讲究,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在邢台当地收,11月、腊月去山西,过年开春去辽宁,近几年也去山东,河南,事业越干越大。如今成立了内丘创胜邢枣仁公司,集邢枣仁加工、销售、保健于一体,有几百亩的种植园,栽种优质酸枣。
像刘江伟这样的枣仁加工大户还有很多,刘清国、陈铁军、刘丽杰、刘金增、刘志朋、刘立强等,都是村民心中的致富带头人。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一行业。有些人刚开始干,没有经验,没有货源,枣仁的质量掌握不好标准。刘江伟等人倾囊相授,带着他们出门找货,手把手传授经验,并帮他们销货,很快让新手变成老手。
酸枣仁加工有机遇,也有风险。有时正值晒枣关键时节,却阴雨连绵,多日不晴。甚至突来一场大雨,把场里的酸枣冲进河里、庄稼地里,损失不可估量。有时购枣的时候价格正贵,而枣仁加工出来后,行情却降低不少,“高进低出”让人忧心不已。这时,加工大户们又成了大家心中的定海神针,他们想办法,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并且会拿出一部分资金,帮大家渡过难关。
小伙子刘增民,聪明干练又低调,没有上过大学,十几岁就干起了电气焊的营生。他看到村里很多老手艺人因常年帮人加工枣仁累出一身病,就想探索新的加工方法和产品形式。凭着多年电气焊积累的经验,他细心钻研,潜心研究,根据酸枣加工环节,一步一步用心设计,最后想办法将其连接在一起,多次实验,从2001年起,先后研发出更加高效、环保的酸枣加工系列设备,产品远销重庆、内蒙古,甚至出口老挝、印尼等地,成立了河北量科科技有限公司,解决了多年来脱离酸枣仁的繁琐工序,为家乡乃至全国各地酸枣仁加工商提供了得力的生产工具。
80后刘瑞杰,认识到酸枣仁传统加工技艺的宝贵性,斥资200多万元,创建邢州酸枣仁购销有限公司,利用掌握的传统加工技艺,致力于传承和保护,传授技艺于公司技术人员。所申报的邢枣仁加工技艺项目成功入选邢台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90后小伙蛋蛋,是抖音网红主播,拥有几百万粉丝。他在直播间卖酸枣仁粉等产品,帮乡亲们拓宽销售渠道。他说,希望为家乡的枣仁加工产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酸枣飘香,古韵新风。小杨庄是新时代的小杨庄,是美丽中国的小杨庄。在一群群枣乡人的不懈拼搏下,好日子一定会和酸枣一样,更加红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