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丹 张新民
在应届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之一。因而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各专业学生正确认识对应行业的就业形势,掌握更多有利于就业创业的能力素养。对此,高校应在就业创业教育中构建并实践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推动职业素养培养嵌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框架。而不同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开展现状存在差异,高校应实事求是地分析、把控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在就业创业教育中的构建实践过程。
关键词:高等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创新
引言
随着国内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素养逐步成为各行业企业筛选求职者的重要素养之一,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而言尤为关键。一般而言,可以认为职业素养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职业意识、职业作风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可以直观地影响到学生在就业创业中的实际表现。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正是面向学生就业的教育,由此出发构建并实践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具备现实意义,因而高校可以从下述三方面出发创新探索。
立足于职业规划教育落实课程思政
通过有效的思政教育,高校可以帮助大学生促进现实认识,积极思考,更加现实地基于自身实情与需求尝试完成职业规划。在国家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思政教育的当下,高校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同样需要敦促教师落实课程思政。而在构建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同样可以选择课程思政作为有效切入点,在职业规划教育中落实课程思政,帮助更多大学生基于自身实情尝试完成职业规划。一方面,高校可以围绕校企合作育人,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就业创业教育,围绕真实企业工作所需的职业道德落实课程思政,同时帮助各专业大学生对真实工作环境形成认知,为学生完成职业规划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应增强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由带队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参与企业实习,敦促带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真实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在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规划之余,赋能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
引入专业技能提升与职业道德培养
大学生就业创业是关系民生福祉、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因而高校应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增强职业素养培育,引导更多大学生主动地发展职业素养,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实际构建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时,高校可以从专业技能提升与职业道德培养两方面出发,全面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一是专业技能提升。高校应常态化跟进各专业实践教学的落实情况,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形式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高校还应敦促负责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师与专业其他教师增强合作,共同开展面向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二是职业道德培养。高校应敦促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融合真实的职业场景,帮助学生熟悉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观念等职业道德,依托于职业道德培养,推动学生在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依托于职业素养培养调整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意义重大,在引入职业素养培育后,高校还应相应地调整教育评价,引导大学生端正就业心态。通过有效的教育评价,大学生可以明确自身在就业创业学习中取得的成果,调整后续的学习思路,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接受就业创业教育中的表现,把控就业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在构建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后,就业创业教育难免发生一定的改变,需要高校依托于职业素养组织教师增强教研力度,推动教育评价适应各专业就业创业教育的现实状况,增强教育评价在学生接受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引领效果。具体而言,高校应敦促教师在就业创业教育评价中加入职业素养的评价项目,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培育,同时基于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思路。同时,高校还应将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纳入教师教学评价当中,推动更多教师主动地在就业创业教育中渗透职业素养培育方面的引导,帮助各专业学生基于自身专业学习有序培育对应行业的职业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社会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带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而,高校应重视就业创业教育创新,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基于所学专业培养职业素养。为此,高校应优先立足于职业规划教育落实课程思政,同时引入专业技能提升与职业道德培养,探索如何依托于职业素养培养调整教育评价,更加科学地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出发,构建并实践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在接受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取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旭,吴泉兴.基于“互联网+”视域下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价值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2,(06):130-132.
[2]郭秀丽,张丽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1):91-93+128.
[3]张俊武,陈庆玲.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的融合探析——以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95-97.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