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虹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模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0BE又称成果导向、结果导向或能力导向教育,是一种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思想。0BE理念下的课程考核模式以学习成果为导向,聚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内化及能力的发展,考核的内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一致,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学前教育学》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过程性考核打分随意
过程性考核是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课堂互动、作业练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阶段性评估的一种考核方式。传统《学前教育学》过程性考核对于考核方式及具体的分值缺乏明确的标准,打分随意。如大多数教师都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打分,但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多少比重没有确切的说明,且未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记录,期末仅凭对学生课堂表现的模糊记忆,是否为班干随意打分。这种缺乏明确标准以及相关记录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也容易引发学生对平时成绩的质疑和不满。
二、终结性考核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传统《学前教育学》终结性考核多采用闭卷形式,题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教育活动设计题等。考核的内容多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缺乏对学前教育问题及现象的个性化思考部分,容易出现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期末划重点突击背诵,看似“优异”的考试成绩却也掩盖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的内核,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浮于表面。此外尽管有主观题,但答案过于标准化的“假主观题”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及个性化的培养。
三、忽视对考试成绩的讨论与分析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记忆与运用,也是为了评估教学质量的有效性。通过对考试成绩的讨论与分析,学生能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努力改进,教师也可以了解教学效果,反思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然而传统《学前教育学》期末考核教师未对学生成绩有预先的评估,考试结束后也只是简单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忽视对学生成绩的质量分析,无法发挥考试成绩的评价与反馈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基于0BE理念的《学前教育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
一、明确过程性考核方式与分值
《学前教育学》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40%-50%,考核方式可以包括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方式。考勤指的是学生上课出勤情况,可以采用雨课堂、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平台签到的方式完成,满分为20分,如有学生缺勤可采取扣分机制。课堂表现分为小组讨论与个人回答两种形式。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同时明确回答问题的分值,如回答一次问题加两分,并做好回答次数的记录,满分为50分。课后作业是促进知识内化、提高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学生根据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智慧平台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教师批改后点评、分享优秀作业,让学生在练习和模仿学习中完成对知识的巩固提升,满分为30分。
二、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考核机制
聚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内化及能力的发展要求,课程考核从单纯的知识考查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形成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的动态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素养三方面。过程性考核的成绩占总成绩40%-50%,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50%-60%,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客观观题占比30%-40%,考查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主观题分值占比60%-70%,适当增加案例分析、对某种教育现象、某个观点的个性化思考、评价活动过程等开放性考题的比重,考查能力与专业素质。同时不管是过程性考核还是终结性考核,都应推行“非标准答案式”的考核方式,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多元化思考,破除“高分低能”的弊端。
三、加强试后成绩分析
学生成绩分析可以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分析学生总评成绩分布、期末成绩分布、及格率、优秀率、各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否达到预期平均分、每种题型的得分率等。通过成绩分析,发现教学问题,如发现学生论述题普遍得分不高,则反映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育实际问题或提出个性化思考能力较差,教师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机会促进知识内化,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第二,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对比,发现有学生属于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平时成绩较高,但期末比较懈怠;有学生属于上课怯于表达,期末认真复习;有学生属于完全不认真或者努力学习的状态,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功能。
[本文系基金项目:河池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例”(2023EA01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河池5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