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细莲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这为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面对数字化浪潮与价值多元化的双重挑战,高校需以建设红色基因库为重要抓手,实现从“知识灌输”到“价值内化”的转变。
红色基因库建设的价值逻辑:
从资源整合到教育范式重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具象化表达,承载着理想信念塑造、文化认同培育、价值观涵养的核心功能。其一,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之基。红色基因蕴含丰富的红色精神,是大学生抵御“躺平”“佛系”等思潮的有力精神武器。其二,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之效。红色文化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应对文化冲突、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战略资源。三是厚植大学生责任担当之魂。对科学家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红色资源的挖掘,可以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当前,红色文化教育还存在以下弊端:一是资源离散化。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但分散至全国各地。二是传播单向化。传统思政政治理论课堂讲授模式难以满足大学生对沉浸式、交互式学习的需求,“课堂沉默”的现象严重。三是评价模糊化。红色文化教育效果缺乏量化评估体系,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风险。红色基因库建设融合信息化、数字化先进技术,可以克服上述弊端,也满足大学生碎片化、场景化、互动化的认知需求。
红色基因库的建构方法论:
四大核心原则
首先,全要素资源聚合的原则。如构建“三位一体”红色资源矩阵,在文献层上,系统整合《毛泽东选集》等经典著作,系统收集开国将帅、老红军口述史等特色资源。在影像层上,以先进技术修复版红色历史影视资源,建设VR红色展馆,增强历史的现实感。在数据层上,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人物、事件、精神关联网络,实现智能检索,以资源整合优化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供给。
其次,全场景学习适配的原则。要打造全场景的学习融合平台,一是要实现移动端轻量化应用,开发诸如“红色基因”小程序,设置“每日党史问答”“红色地标打卡”功能等。二是建设沉浸式体验空间,要建设MR实验室,重现飞夺泸定桥等历史场景。三是建设网络社会化传播矩阵,可以在B站、抖音等平台推出与“学党史青年说”等类似的系列短视频,以全场景实现红色文化时空全方位浸润效应。
再次,全周期质量管控的原则。要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准入—更新—反馈”机制,可设置专家审核委员会审核红色教育内容,确保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定期新增“新时代红色故事”专栏,完善用户评价系统,设置内容评分等反馈功能。
最后,全过程效果评估原则。可以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三维度”评价体系,通过知识测试、评估历史事件等,从认知维度了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掌握程度。运用面部表情识别技术可以分析大学生参观红色展馆时的情感共鸣度,从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频次与质量评估其行为转化度。
教育生活化的实践创新:
四个关键突破点
一方面,建设校园文化浸润工程。第一,营造学习氛围,如将学生宿舍走廊改造为“红色文化长廊”,设置二维码链接基因库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第二,活动赋能,如举办“红色剧本杀”大赛,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还原战线斗争等活动,增加体验感。第三,朋辈引领,如培育大学生“红色讲解员”,形成“00后讲给00后听”的朋辈传播模式。
另一方面,建设课程思政融合机制。实现专业嵌入,如在计算机专业开设“红色数字遗产保护”课程,建筑专业设置“革命遗址测绘”实践等。注重教法创新,采用“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在基因库学习、开展专题研讨等。加强考核改革,将红色文化实践纳入学分体系,或设置优秀实践课程学分置换机制等。
第三个方面,建设社会实践联动体系。包括:一是开设研学矩阵,设计“重走长征路”等多条精品线路,配套基因库AR导览功能。二是开展志愿服务,组织学生为革命老区开发“红色电商”助农平台等。三是推进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培养双语志愿者在基因库国际版块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等。
第四个方面,建设教育协同网络。第一,推动校企合作,如高校可与腾讯、字节跳动等企业共建红色IP开发实验室等。第二,推进区域联动,如推动长三角、粤港澳高校红色基因库资源共享;第三,拓展国际传播,如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遗产保护项目,提升红色文化国际话语权。
通过构建“资源集成—场景适配—效果可测—生态协同”的完整链条,将红色基因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基建”,以基因库的“数据流”转化为青年成长的“营养剂”,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红色基因信息库建设与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生活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JDSZ320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5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