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组织参与机制研究 2025年04月03日

□李春南

在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影响人类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可能对多个国家人口构成威胁的异常疾病传播事件。在我国,此类事件主要表现为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具有突发性、传导性和强破坏性,往往超越常规治理框架的应对能力。作为现代治理体系关键力量,社会组织凭借灵活响应、专业运作和网络协同优势,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组织的多重角色

应急物资的“敏捷响应者”。社会组织凭借其灵活性和广泛的社会网络,逐步成为公共卫生应急储备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应急物资调配的重要支撑力量。不同于政府层级化的管理体系,社会组织能够快速整合社会资源,打通企业、社区与救援机构的供应链,形成高效的物资调配机制。这种响应模式不仅提高了物资分配的精准度,还有效减少了物流延误,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尤为关键。

社会心态的“稳定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不仅带来健康危机,也可能引发广泛的社会心理压力。面对公众的焦虑和不安,社会组织通过专业心理援助和社区关怀,构建心理支持体系,以帮助个体和群体建立应对机制。社会组织通过热线咨询、在线心理辅导、线下互助小组等方式,为受影响人群提供心理支持,增强社会韧性。

信息生态的“清道夫”。信息的准确性和传播速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至关重要,然而虚假信息的扩散往往会加剧公众恐慌。社会组织一方面借助多种传播渠道,向公众提供科学、透明的信息,提高社会对突发事件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依托基层网络反馈机制,收集和核实一线信息,辅助公共决策的精准化。

政策创新的“实践智库”。社会组织不仅是执行者,同时也是政策优化的推动者。凭借长期的基层实践经验,社会组织能够敏锐捕捉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并通过数据分析和经验总结,为公共决策提供现实依据。同时,社会组织在推动政策创新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研究报告、专题研讨和跨部门协作,为政府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建议。

社会组织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临的挑战

首先,资金与资源的短缺对社会组织的应急响应能力构成了显著制约。由于大多数社会组织主要依赖社会捐赠或项目性资助,其资金来源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此外,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医疗物资、生活保障物资及应急设备的短缺问题尤为突出,使得社会组织难以快速响应并持续提供援助。

其次,专业人才的匮乏限制了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具备医疗救护、心理援助、风险评估等专业能力,而社会组织在这些领域的专业人才储备普遍不足。尤其在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社会组织往往缺乏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导致其在提供紧急救援、健康干预和疫情防控支持方面的能力受限。此外,志愿者团队的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也进一步削弱了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中的服务质量和执行力。

最后,信息获取与共享机制不健全影响了社会组织的决策支持与响应时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精准、及时的信息对于科学决策和高效行动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社会组织在政府信息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其获取官方疫情数据和防控指引的渠道相对有限。同时,社会组织内部的信息管理和共享机制尚未成熟,导致不同组织之间难以实现高效协同。这种信息壁垒不仅影响了社会组织对突发事件的精准响应,也可能削弱其在社会动员、风险沟通和政策倡导中的作用。

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效能的有效对策

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效能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应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资源分配流程,提升物资调配效率,减少资源错配或滞后对应急响应的影响。二是推动社会组织制度化参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将其纳入政府主导的应急治理网络,明确其在预警、应对和恢复阶段的职能分工。三是建立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机制,加强与高校、医疗机构及研究机构的合作,提供定期培训,提高组织成员的应急响应能力。四是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政府、社会组织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打破信息壁垒,提高数据整合与协同治理能力。在信息传播方面,应构建权威的公共卫生信息发布机制,通过科学化、透明化的传播方式,提高公众对社会组织发布信息的信任度,增强其在危机沟通中的公信力。

结语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体系中,社会组织以其灵活性和专业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补充。未来,应进一步探索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治理中的制度化路径,推动跨部门协作,增强社会组织的政策影响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从而构建更加科学、精准、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治理体系,实现政府、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多元协同共治,促进社会安全与公共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资金项目:2020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和培育项目“社会组织在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中的协同机制研究”(2020PY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渝北4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