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汇聚各类资源要素 雄安新区建设加力提速 2025年04月01日

被誉为“雄安之眼”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新华社发

春日的雄安新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建设者们正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

2017年4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八载春秋,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历史使命的“未来之城”不断汇聚各类资源要素,从规划蓝图到全面建设,从夯基垒台到拔节生长,正在华北平原上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新高度

同生共长的“三座城”

清晨,从北京西站驶来的首班高铁C2701飞驰56分钟,于7点52分准时抵达,雄安站变得熙熙攘攘。

雄安站往西20多公里的启动区,是把高标准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城市发展现实画卷的主战场。

站在雄安城际站与国贸中心项目建设现场环视,塔吊林立、车辆进出、焊花四溅,整个启动区建设场景尽收眼底。雄安航站楼主体钢结构已实现封顶,地标建筑中化大厦呈现出白洋淀特色的八角“金芦苇”状,一旁外形方正的中国华能大厦高高矗立,远处的雄安图书馆已显雏形,雄安体育中心已于3月30日正式投入运营。

行走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道路两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16个大字十分醒目。

雄安新区设立前,容东片区这一带基本上是低矮的农房、空旷的田野。如今的容东片区,基础设施大厦、服务贸易大厦、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等现代化楼宇错落疏朗,数字道路投入使用,公园、体育设施逐渐完善,咖啡馆、便利店、书店一应俱全……一个功能齐备的片区已经成形。

“雄安没有高楼林立的压抑感,城市天际线错落有致,我们非常喜欢这里。”日前,北京居民张磊开车带着家人来雄安新区游玩,最让他吃惊的是,这里抬头不见“空中蜘蛛网”,低头不见“马路拉链”,开车过路口不“卡顿”……

这些舒适感的背后,是雄安新区地上、地下、云端“三座城”同生共长的成果。

从地上到地下,从现实到云端,同步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聚全球之智,汇各方之力,先后有60多位院士、国内外200多个团队、3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新区规划体系编制,生动诠释了先谋后动、规划引领的战略智慧。截至目前,雄安新区383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300余亿元,开发面积覆盖20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5014万平方米,4792栋楼宇拔地而起,新建道路804公里、地下管廊160公里、水利堤坝328公里。

新协同

瓣瓣同心的“新引擎”

“不等这杯咖啡变凉,我就能到雄安。”每天,当北京的创业者乘坐高铁驶向雄安时,来自雄安的高科技组件也正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潮白河两岸的“双向奔赴”,推动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大地上拔节生长。京雄同城化正以其独特魅力与强劲动力,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建设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这是雄安的发展定位。

2024年10月14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新区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这家从事卫星互联网设计建设运营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全面迁驻,成为首家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中央企业。

以星网落户为标志,疏解步伐越来越快——

中化、华能总部正在内部精装修,中国矿产总部和首批4所疏解高校雄安校区、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加快建设。第二批疏解高校、医院、央企项目基本确定选址。接续引进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中国五矿、中国中铁产业集群整体落户,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一期)投入运营……央企在雄安设立各类分支机构已超过300家。

下一步,雄安新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细化完善疏解激励政策,加快中国矿产总部和首批疏解高校、医院建设,为中化、华能总部启动搬迁创造良好条件,推动第二批疏解项目尽快开工,衔接做好第三批疏解项目落地保障,巩固承接疏解压茬推进良好局面。同时,以更大力度推进市场化疏解项目落地,大力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及创新业务板块,不断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在开放场景、金融支撑、政策扶持等方面集中发力,吸引更多北京非首都功能到雄安新区“安家落户”。

新场景

活力迸发的“创新高地”

从北京中关村驱车向南100多公里,一片曾经的农田上,一座名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创新高地正悄然兴起。这里传统村庄的袅袅炊烟已远去,涌动着科技与智慧的热浪;这里已不见农田阡陌,结出了产业升级的累累硕果。从人工智能到元宇宙,从无人驾驶到3D视觉,这个“村”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创新故事。

“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贵在创新,成在创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河北省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说,雄安新区以创新的思维抓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

“目前,北斗已经点亮雄安地下空间,地下和地上导航一样方便。”以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为例,雄安以赛为媒,汇聚起先进技术、前沿产品、最新创意、院士专家、权威机构等创新要素,涌现出“北斗+室分”等一批原创性、首创性领先技术。其中,许多项目团队选择落地雄安。

2024年,雄安在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领域完成两件大事:10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雁翎大街的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11月,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在雄安新区揭牌成立。

以此为契机,中国时空、航天科技商业卫星等60多家上下游企业汇聚于此,一个重要的未来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初春时节,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B1栋7层的办公室里,雄安兴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巩文通正与团队探讨医药AI数字人研发方案。该公司与项目合作方——智慧康(雄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雄安妙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的办公室,距离不过几十米。去年8月,三家企业在园区咖啡厅的一场畅谈中,愉快地敲定了合作。

“上下游就在上下楼”,这种产业协作模式在雄安正成为常态。

当前,雄安新区通过精准定位人工智能、空天信息、智能网联等产业方向,打造的27栋主题楼宇已吸引超570家企业入驻,楼宇经济正成为雄安推动产业升级、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引擎。

2024年,雄安新区高新技术企业360家,较2023年增长11%;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29家,较2023年增长31%,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124家、较2023年增长28%。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家,累计达到9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由上年的2家增加到4家。

新生活

宜居宜业的“人民之城”

“这里生活环境不输南方,而且住房租金便宜,社区周围购物也很方便。”今年36岁的潘春之前在杭州和北京工作多年,2023年举家搬到雄安。起初他还有些担心子女教育和住房问题。在雄安生活一段时间后,便打消了种种顾虑。

“北京的事雄安能办,雄安的事北京能办。”“1+10”疏解政策体系持续完善,192项京雄政务服务实现“同城化”办理,209项资质资格互认。

人才与城市如何“双向奔赴”?

城市建设既要“面子”,更要“里子”。生活的便利,是衡量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雄安新区在大规模建设中,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下好“绣花”功夫,以细节雕刻城市之美,以创意彰显城市韵味。雄安新区积极打造涵盖教育医疗、文化活动、老幼看护、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的“15分钟生活圈”,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为居民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触手可及的便利。

截至目前,雄安新区已安置回迁群众近20万人。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之变,带来的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嬗变,也是城市文明的塑造。

起笔,即是世界眼光;落笔,便是千年之城。八载耕耘,雄安新区从“一张白纸”到“塔吊林立”,从规划先行到创新引领,正逐步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2025年是雄安实现“上台阶”的重要一年。站在新的起点,这座“未来之城”将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全面增强综合承载能力、要素聚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实干实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本报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河北日报、中国雄安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