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秋 林海滨 张旭光 马海阳
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引领下,开放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全民素质提升的使命。河北开放大学作为地方开放教育的核心力量,近年来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但实践中仍面临团队协作不足、思政资源分散等问题。本文结合河北开放大学实际,提出通过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建设,系统性解决开放教育中思政与专业“两张皮”的难题,为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然性
一、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开放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兼顾规模扩张与内涵提升。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开放大学需在服务全民学习、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三方面协同发力。河北开放大学作为地方性开放教育机构,其发展需立足本地产业需求,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家国情怀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思政在开放教育中的核心价值
课程思政通过将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能够解决开放教育中师生分离导致的思政教育薄弱问题。例如,河北开放大学《幼儿美术与手工》教学团队的精品课项目“我的家在河北”,将地方文化与幼儿教育相融合,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习者的参与度,还强化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建设的核心路径
一、团队组建与能力提升
跨机构协同教学:2023年4月,《幼儿美术与手工》课程团队赴邢台开展跨机构教学,联合邢台开放大学、魏家寨幼儿园进行课程观摩与研讨。通过整合体系内师资资源,缓解偏远地区教学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收集教学反馈数据,推动课程迭代升级。
教师能力培养:通过“导师制”“传帮带”制度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例如,河北开放大学通过“党建+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兼具教学能力与思政意识的骨干教师,其青年教师多次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奖。
二、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思政元素挖掘:结合河北区域特色,开发河北本土化思政案例。例如,体系内开展达人直播带学活动,通过云实践形式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增强办学体系的凝聚力。河北开放大学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基地开发、校史文化融合及体系化育人模式,形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数字化资源整合:河北开放大学在数字化资源整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及体系化资源管理,形成了多维度、立体化的资源整合模式。例如,河北开放大学开发的《智慧助老有所学 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助力老年教育发展案例》,聚焦老年群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定制化学习服务。
河北开放大学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一、开展多种形式课程思政项目
河北开放大学以乡村振兴帮扶、送培下乡、思政教育创新等多种形式,切实将“知家乡、爱家乡”的理念融入教学与实践。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将地方特色融入课程设计。例如,虚拟仿真项目“云游红色基地”,利用AR技术还原西柏坡等革命场景,增强学生对河北红色文化的认知。
跨区域协作学习:组织全省学生参与“家乡微调查”“我为家乡代言”等项目,促进对河北各地产业、文化的深度了解。
二、产教融合的思政育人模式
河北开放大学与本地企业共建“产教融合思政实践基地”。河北开放大学在乡村振兴项目中已开展类似产教融合实践,如与涉县开放大学联合举办“一村一品一主播”电商培训,邀请专家赋能农村电商发展。此类项目虽以技能培训为主,但可扩展为“思政+产业”的双向融合模式,例如通过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将地方产业发展与家国情怀教育结合。
三、评价体系创新
引入多维评价机制,包括学生思政素养测评、企业满意度调查等。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动态评估课程思政的渗透效果,形成“教学—反馈—改进”闭环。
推进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建设的策略建议
一、强化党建引领
借鉴河北开放大学“党建+专业”模式,将党支部建在课程团队上,发挥党员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带头作用。
二、完善激励机制
设立“课程思政创新奖”,对优秀团队给予经费与职称评审倾斜。河北开放大学通过立项资助与成果认定,有效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
三、构建协同育人生态
联合政府、企业、社区建立“课程思政联盟”,共享资源与案例。例如,河北开放大学可与河北红色文化纪念馆合作开发红色教育模块,形成“校—企—社”协同育人网络。
结论
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建设是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河北开放大学的实践表明,通过跨学科团队协作、本土化资源开发与数字化创新,能够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思政+技术”融合路径,推动开放大学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中发挥更大价值。
[本文系基金项目:河北开放大学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加强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建设 推进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课题编号YB202406]
(作者单位:唐山开放大学,河北 唐山063000)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