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骞 覃振胜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关键议题。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深度融合,构建长效机制,开启融合育人新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融合背景:顺应时代需求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技能和习惯,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提升竞争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这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劳动教育方面,课程设置不完善,部分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未形成独立体系,多以零散讲座或实践活动形式开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专业结合不紧密。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规划指导不深入,缺乏个性化指导。校企合作不充分,企业参与度低,未能充分发挥优势,跟踪反馈机制缺失,导致规划与实际就业脱节等。
融合意义:助力学生成长与发展
劳动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生发展角度看,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提升职业素养。两者融合,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品德的全面提升。
对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而言,融合发展能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劳动教育为载体,深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兼具劳动精神和职业素养的人才更受市场欢迎。高职院校通过融合发展,为社会输送符合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长效机制构建:多维度协同发展
为实现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度融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目标协同机制明确以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总体目标,将两者目标有机融合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特点制定阶段性目标,如大一注重劳动意识和职业启蒙教育,大二加强专业劳动技能培养和职业探索,大三结合实习实训开展职业规划实践与调整。
课程融合机制致力于构建融合课程体系,整合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发如“职业劳动与生涯发展”等融合型课程,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
实践联动机制加大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投入,打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平台,设立劳动实践岗位。同时,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通过实习、实训、订单培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此外,定期组织劳动实践周、职业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师资保障机制通过引进、培训等方式,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同时,建立导师制度,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实行全程跟踪指导。
评价反馈机制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劳动素养和职业规划能力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反馈机制,收集各方意见,不断完善长效机制。
实施案例: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探索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劳动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融合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在课程融合方面,开发了“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课程,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结合真实案例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实践联动方面,与多家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在实习中深入生产一线,了解行业职业要求。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劳动实践活动,在机器人技能大赛中,学生团队自主完成机器人设计、编程到调试,锻炼了创新和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得到企业高度认可。
师资保障方面,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引入新教学方法,邀请企业专家讲学,建立导师制度。教师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大幅提升,学生对教师满意度达到90%以上。
评价反馈方面,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劳动素养和职业规划能力,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融合发展长效机制后,该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3%。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未来需要继续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持续优化长效机制。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成功经验,加快推进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融合,为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贡献力量,推动职业教育迈向新的高度。
[本文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理念下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YSZ2024011B)]
(作者单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