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高校教育赋能盐城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2025年03月13日

□汪臻 苏珍 袁春晖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指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提出“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出实现科技创新所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可以积极依托优质资源进行前沿科学的研究,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成果实现有效转化,从而在产业升级上实现增速提质。

盐城高校教育与产业现状概述

盐城目前拥有多所高等院校,涵盖了综合类、师范类、工科类等不同类型,众多高校中,盐城工学院主动适应江苏沿海开发、地方经济建设和建材行业发展需要,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领域有较强的师资队伍与科研基础,同时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盐城师范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在教育学、文学、理学等学科上都有着深厚的积淀。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学院利用特色专业学科优势,培养了各类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盐城各个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本科及专科毕业生,为盐城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人力资源,但是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盐城高校在整体办学水平、高端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盐城传统产业有机械、纺织、化工,主导产业包括新能源(海上风电)、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钢铁,优势产业主要有食品加工、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领域。当下纺织产业链完整但囿于高能耗、低附加值困局,亟待绿色制造、创意设计赋能;化工产业面临环保整治与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升级压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海上风电装机规模领跑全国,构建涵盖风机制造、风场运维、储能配套全链,但是高端核心部件制造、智能运维技术仍有短板;新能源汽车产业借政策东风,整车制造与零部件配套渐成体系,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创新应用待突破。

盐城高校教育赋能

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盐城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与资源相对薄弱

盐城市近年来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和高标识度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科创、人才资源最具优势的地区之一。但相对于整个江苏来说,盐城总体科教资源相对缺乏,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盐城工学院2023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相比国内一流高校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仍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而言,盐城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高校科研创新、实践教学设施更新主要依赖财政,社会资本参与度低,从而制约了科研的深度和广度。此外,盐城产业规划前瞻性与高校育人滞后性矛盾突出,资源整合乏力,让地方陷入了“高校有成果、企业难应用”僵局。

二、盐城高校与地方产业对接精准度有待提高

2023年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38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4.7%。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6家。”可见盐城市新兴产业数量之多,对于创新能力和新型劳动力的需求之高。尽管盐城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在与地方产业对接过程中仍存在精准度不足的问题。部分盐城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高校科研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够高,一些科研成果难以在地方企业中落地转化,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尚不完善

盐城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企业盈利水平还不高,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还有堵点断点。”可见,盐城高校与地方企业、政府之间的产教融合协同机制还不够完善。首先,政策落实与保障机制不足。国家虽出台产教融合政策,但地方配套政策滞后或缺乏细化措施,致使政策落地难;其次,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学校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以提升办学质量等,而企业因成本、风险等因素参与意愿较低。同时,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部分高校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未能紧跟盐城市“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及时调整优化,学生所学知识技能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影响就业质量和产业发展。

高校教育赋能盐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多元实践路径

一、靶向聚焦:契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人才结构上要求更多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构建契合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当前高校教育发展需要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中,促进高校教育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同时地方高校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紧扣地方产业脉搏,准确把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与需求,建立产业需求动态监测机制,合理调整学科建设,对传统专业进行转型升级,同时引入符合新兴产业的新专业。此外,地方高校还应当积极推进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与专业的交叉融合,鼓励支持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盐城地方高校始终为培养人才倾尽全力,以盐城工学院为例,为适配新能源产业崛起,盐工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专业,在传统机械工程专业上,增设了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等课程模块,促进了课程的数字化改造,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需求。

二、创新引擎:加强高校科研建设,提升服务地方水平

高校需突破学科与院系的围墙,梳理现有科研力量,挖掘潜藏优势。通过跨院系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组织形式,集中优质资源合理配置,针对地方生产力发展要求,高校需要积极响应并参加相关课题的研究,带领学生密切研究前沿项目,切实把握盐城具体情况,深入盐城生活实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地缘特色和优势,提高校内跨学科研究和企业协同攻关的能力。盐城各高校还可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业大赛、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等举措,为地方培育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与项目,为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增添活力。

三、融合纽带:产教学研用协同优化,构建多元主体合作格局

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的统筹推进。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盐城高校与地方企业、政府之间的产教融合协同机制,搭建高校教育与科研、项目实践、产业之间的桥梁。当地政府需要出台专项激励政策,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对协同创新项目给予补贴奖励,引导各方踊跃参与。同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企业精准对接需求。高校需做好科技创新和人才输出工作。盐城各高校凭借学科专长,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攻克多项产业难题;同时,定制化培养专业人才,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开设课程、指导实践。科研机构聚焦前沿探索与成果转化,促进技术落地应用,推动产业技术迭代升级。企业应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优势,同时反馈行业热点与市场需求,让科研有方向、教学有目标。形成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合作格局,为盐城市新质生产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文为盐城工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推荐)(项目号:202410305039Z)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盐城224000)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