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静
目前,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领域,物质供给与精神追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许多家长过分强调对儿童物质层面的满足,却忽略了儿童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家长的行为对学前儿童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这种影响渗透于儿童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中,模仿家长的行为实际上构成了儿童学习的起点。儿童在传递家长行为的内容及其含义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选择性,这在模仿和认知构建过程中可能带来负面的教育效果。家长对子女的爱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过度溺爱则可能对儿童的个性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害。
家长行为对学前儿童模仿行为的影响
一、家长行为的特点
模范性。学前儿童的人生初期,他们拥有极高的模仿天赋,对周遭的环境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长的每一个词句、每一个动作都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家长的日常行为不仅对儿童的生活习性产生深远影响,还在不知不觉中对儿童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念进行着塑造[1]。
持续性。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每一个举动,无论是处理人际关系、工作态度,还是对生活的看法,都会在儿童的内心世界悄然扎根,此影响并非短暂,而是会贯穿儿童的成长始终。家长的诸如诚信、勤劳、积极向上的行为,都将作为儿童们学习的典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
情感性。家长的情绪状态与情感反应间接地对儿童的成长发生作用。拥有满怀爱意的家长,儿童能体会到家的温馨与保护感;而情绪平和的家长,则能教授儿童面对生活挑战的技巧。家长的感情展现,诸如爱护、激励、宽恕等,均会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打下烙印,进而塑造他们的感情成长和心理状态的形成。
二、家长行为对学前儿童模仿行为的影响机制
第一,角色模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所作所为常常被儿童视作模仿的对象,家长每一个动作,无论是日常生活的细节,还是对待不同状况的反应,都会在不经意间对儿童产生影响,进而塑造他们的行为方式。譬如,若家长热爱阅读,儿童也许会慢慢对书籍发生爱好;若家长讲究礼节,儿童也会逐渐学会尊敬别人。
第二,情感传递。家长的情感状态和表情反应对子女的情感成长具有显著影响。在家长表现出正面、开朗的情感氛围下,儿童更倾向于培养出乐观的情感取向。若家长频繁展现负面、悲观的情调,子女亦可能受其感染,逐渐形成负面的情感反应。家长的情绪传达,不只对子女的情感状态产生影响,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全发展造成长远效应。
第三,社会化过程。家长的行为对学前儿童的模仿影响,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家长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如家长如果强调集体主义,儿童也可能会学会关心他人,家长如果注重个人主义,儿童也可能会更加独立。家长的行为不仅塑造了儿童的行为习惯,还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家长行为对儿童模仿行为的教育建议
一、辅助儿童增强生活能力与秩序意识
家长需重视对儿童基础生活自理能力的培育,涵盖穿衣服、进餐、收拾玩具等看似简单的行为,这些实际上对塑造儿童的自理能力大有裨益。在平常生活里,儿童会逐步养成自主自立的习惯,学会独立处理问题,自信心也会相应增强。在有序的环境下成长,儿童能直接体会到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进而增强他们的规则意识,为将来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规范打下良好基础。除此之外,家长也可以通过娱乐活动、讲故事等途径,教育儿童遵守规则、尊敬他人,儿童在模仿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优秀的行为模式。同时,家长在关注儿童的成长需求时,也应适时调整家庭生活节奏,防止过度的日程安排给儿童带来过大压力,引发抵触情绪。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人喜好,合理安排他们的学习与娱乐时间,确保儿童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引导儿童树立正确道德感与诚信观
首先,家长需重视儿童的道德情感的成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通过讲故事、观赏影视节目等手段,引导儿童认识到道德品质的必要性。并且,家长应敏锐捕捉儿童内心的美好,及时表达认可和激励,让儿童在获得爱与尊重的同时,也学会去关爱和尊敬他人。其次,家长需助力儿童塑造优秀的道德素养,这一过程要求家长在平常的教育中,着重于儿童的责任感、诚信感、公正观等方面的培育。例如,家长可以教导儿童信守承诺,做到言行一致。当儿童答应去做某件事情时,家长应确保他们践行自己的诺言,让儿童在模仿中学会真诚与守诺。另外,家长还需关注儿童自律能力的培养,儿童自小就应学会管控自己的行为,遵循社会规范。家长可以制定家规家训,帮助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留意儿童的心理波动,及时矫正其不当行为,使儿童在家长的指引下,逐步成长为具有高道德标准的个体。
结语:家长行为对学前儿童模仿的教育影响至关重要,家长应重视自身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教育引导,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为儿童日后可持续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彧婷,陈英和.儿童过度模仿的原因、意义及其教育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6,(01):49-56+65.
[2]桂楠,李娟.儿童模仿行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259-260.
[3]常鑫,毕甜甜.学前儿童家长行为对儿童模仿的教育影响[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11):134-136.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山东 临沂27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