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刚 解佐欣 赵捷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以算法和数据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本科高校中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推动了思政教学样态的重新塑造,提升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在思政教学中充分彰显人工智能的优势,为高校教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这也是促使高校思政教学保持前瞻性、时代化、智能化的重要保障,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做好思政教学工作是新时代增强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举措。这一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思政教学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能够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以及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坚决、坚定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在上述目标的引领下,将人工智能引进高校思政教学中,不仅能够规避因“技术至上”理念引发的喧宾夺主,还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智能化、数字化学习环境。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高校教师应避免算法偏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优质的资源和内容。依托智能算法生成的智能化、数字化思政教学资源往往具有一定的讨巧性,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扁平化思考和极端化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思政教学对于培养他们理性思维、辩证思维的重要价值。这要求教师在整合思政资源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好“把关人”“过滤器”的角色优势,警惕算法偏见对教学环境的污染,确保优质资源和内容的教学供给,为学生推送科学正确的思政资源。此外,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创建思政教学资源库,推动优质思政资源的跨区域、跨学校流动,也是推动高校思政教学内涵式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高校思政教师可以联合起来利用人工智能创建契合教学目标的智能化数字资源平台,以此将经典案例、优质公开课等资源整合起来,从而有效发挥思政教学的合力,营造良好的思政育人环境。
推动教学方法转型
将人工智能融入思政教学过程中,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以填鸭、灌输为主的思政教学模式,提高思政教学的趣味性。首先,高校教师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效能。具体来说,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技术优势开展思政教学,或者在思政教学中开辟人工智能专题讲解课堂。这一举措能够切实提升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带领学生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同时,思政教师可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算法功能统计、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而结合他们的实际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其次,在教学创新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传统的思政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组织构建与设计实施的,而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高校教师可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通过构建翻转课堂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转型与创新,以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建构中。例如,教师既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搜集、整理学生对于构建高效高质量思政教学课堂的想法,也可以辅助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课堂翻转。最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多样化的优质资源,能够让他们在实践探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正所谓“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数字胜任能力至关重要。对此,教师应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在广泛应用中所引发的社会变革、环境变化,进而通过重塑自身的教育理念、调整自我角色定位,提升自己在思政教学中的引领力。一方面,思政教师应当以积极求知的心态主动参与数字化教学培训。这能够让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和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把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设定思政教学场景的方式方法,从而科学合理地将其运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和数字化胜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引领和导向,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全面彰显人工智能对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构建有温度、有情感的思政教学课堂。高校思政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重在向学生讲深、讲透、讲活道理,而人工智能实为冰冷的机器,难以给予学生触及灵魂深处的情感认同。对此,教师应坚持人机协同,不断提高自己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人文关怀教育的实践能力。例如,在精准算法的赋能下,深入了解不同因素对学生价值观念、行为特征、心理特点的影响,以此明确思政教学的重点,给予他们恰当的人文关怀。
结语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思政教学样态的重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对此,高校教师应全面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进而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等途径,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优势,进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