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倩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以及新闻聚合平台的广泛兴起,显著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并拓宽了其覆盖范围,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各类案件的关注度,导致舆论环境日益复杂且多变,对重大刑事案件的舆论生态产生深远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平衡信息传播与执法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既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得到充分尊重,又能够有效提升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重大刑事案件的网络传播特征
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全球性覆盖。通常情况下,重大刑事案件信息一旦上网,相关信息分秒之间便能迅速在网络平台扩散,跨越地理与文化的界限,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即时共享。该特点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案件的关注度,也促使案件迅速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展现了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无界性。
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与深度参与。舆论场围绕重大刑事案件的讨论中,网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网民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多种渠道发表见解,进行深度互动,形成了多元且复杂的舆论生态。这一互动模式不仅增强了信息的流通性,也反映了公众对司法公正与社会正义的深切关注与期待。
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真伪难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官方通报、媒体报道、网民爆料等多种信息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信息网络。其中,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并存,全面报道与片面解读交织,给公众的信息筛选与判断带来极大挑战。信息环境的复杂性,有时可能导致谣言的滋生与扩散,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风险。
此外,重大刑事案件信息传播中的情绪化表达特征亦较为明显。案件本身的敏感性往往触及公众的情感底线,容易引发强烈的情绪共鸣,进而导致情绪被快速放大并传播,有时甚至转化为非理性的网络暴力行为。非理性的情绪化表达不仅可能对涉案人员及其家属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也可能破坏网络空间的健康氛围与理性讨论的环境。
重大刑事案件网络传播对执法公信力的双重影响
新媒体时代,重大刑事案件的网络传播在提升公众对执法过程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和广泛性使得公众能够迅速了解案件进展,增强了执法过程的透明度,有助于公众对执法机关进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执法公信力。其次,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表达意见和态度的平台,增强了公众对执法过程的参与感。当执法机关能够积极回应公众关切,认真倾听公众意见时,公众对执法机关的信任度将明显提升。
然而,新媒体时代重大刑事案件网络传播的多重特征也对执法公信力形成较大考验。首先,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对执法公信力造成一定损害。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但信息的真实性却难以保证。AI技术的发展,使得虚假信息的生成和传播较之以往更加迅速和便捷。在有关重大刑事案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借助各种新媒体技术发布诸多裹挟着谣言和不实信息的内容,煽动舆论、误导公众,对执法机关的形象和声誉造成损害,容易影响公众对执法机关的信任度。
其次,网络舆论的情绪化和极端化对执法公正性形成挑战。在新媒体平台上,公众容易以情绪化的方式表达对案件的态度和意见,进而发布一些极端言论和攻击性言论,甚至一些涉及隐私的个人信息,不仅可能对执法人员和家属造成心理伤害,也会对执法机关的决策和行动形成较大压力。
此外,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加剧了网络暴力现象。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往往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观点,促使一些人在发表言论时缺乏自我约束和责任感。一些网络暴力行为如恶意攻击、诽谤、造谣等可能随之产生,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造成不良影响,不仅有损执法公信力,还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造成威胁。
执法机关的应对策略
当前,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重大刑事案件的网络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影响力。面对这一形势,执法机关在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跨部门高效协作的同时,也需采取系列措施,破解新媒体环境下重大刑事案件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诸多困境。
强化信息公开,确保权威发布。执法机关应主动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重大刑事案件的相关信息,包括案件进展、调查结果、法律依据等。通过权威发布,执法机关能够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案件,避免谣言与误解的滋生。同时,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也有助于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深化网络空间治理,维护网络环境。面对网络传播中的违法行为,如造谣传谣、网络暴力等,执法机关应依法严厉打击,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与稳定。此外,在一些重大刑事案件侦办过程中,面对网络谣言频生、叠加的压力,执法机关可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网络辟谣的行动中,鼓励公众发挥自身主动性与责任感,主动辨别信息真伪,并积极进行网络辟谣,利用广大网民的集体智慧与力量,有效增强辟谣工作的力度与实效,有力维护执法公信力。
提升执法人员媒介素养与能力。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和信息传播态势,执法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还需提升媒介素养和能力。例如,提升信息挖掘能力,能够抽丝剥茧及时发现对方炒作手法,对舆论场中误导公众的虚假人设、网络谣言等信息进行有力驳斥,揭露真实目的;提升信息发布能力,促使权威信息发布更科学、更规范,有效引导舆论走向。同时,熟练掌握新媒体操作技能,如社交媒体管理、信息传播、数据分析等,增强信息发布技巧,有效提升信息传播效果,实现更高效地与公众互动,回应社会关切。以此不仅能够提升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还能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迅速占领舆论制高点,为公正执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增强国际舆论场话语权与表达力。在新媒体时代,重大刑事案件的网络传播往往具有全球化趋势。执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不仅要考虑国内舆论的影响,还要关注国际社会的反应,了解国外主要社交媒体舆论场的观点和态度,防止错误言论信息“倒灌”国内。当执法机关能够秉持公正、透明的原则处理案件,积极回应国内外舆论关切时,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内执法公信力,也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