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起峰 张宇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对高校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现状及新特点、新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改进策略,以期构建更加高效、全面的危机事件应对体系,保障校园安全与稳定。
关键词:高校;危机事件;处置机制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结合我国“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及高等教育发展方向,高校学生危机事件面临着许多复杂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蓬勃兴起,信息传播速度空前加快,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这也使得网络欺凌、信息泄露、隐私侵犯等成为新的危机触发点,大学生安全问题更因社交媒体的普及而愈发凸显,成为危机事件高发区域。基于此,我国的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应该更倾向于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社会环境下的研究,着重对高校学生群体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的研究,提高对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预防和预判。
研究现状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高校的稳定及学生的成长,建立起有效的危机应对模式和有效策略机制,是高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和探索应急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大学时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学校园内很容易突发一些危机事件。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文化组织,集中了大批的有知识、有思想的青年学生,尤其是“00后”青年的加入,更让这个集体在充满朝气与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来自网络的危机与挑战。如何客观而又辩证地去分析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建立行之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对于保障高校教育教学的有序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是在社会、学校自身、学生个体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诱发的,是无法避免的现象。有效应对高校学生突发危机事件,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管理应对机制。加强高校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应急管理系统,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常规化、科学化,是一项关系重大、形势紧迫的任务。
新时代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新特点、新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对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新的挑战。
一、群体性强。高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往往迅速波及广大学生群体。群体性行为在危机事件中更为突出,群体性强增加了危机事件的复杂性和处理难度。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活跃,若大学生思想缺乏判断力就容易随波逐流,所以高校发生突发危机事件往往具有群体性。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往往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的安全稳定,对学校的广大师生的思想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波及其他学校和社会层面,从而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二、不可预见。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成因多样化,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等。危机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地点往往难以准确预测,这就要求高校建立更为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此类事件来得突然,无论是事件的成因还是发生的时间都是高校所不能预料的。然而,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学校快速做出反应,及时做出决断和部署,突发危机事件需要及时妥善处理。
三、传播性强。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容易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迅速传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容易引发社会关注和舆论热议。传播性强要求高校在危机事件处理中注重信息管理和舆论引导。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新媒体平台的实时、快速传播。如果学校应对危机事件响应过慢,或事件处理不及时,不能快速澄明和正面发声,将会加剧事件发酵的传染性,容易让事态变得愈加严重,事件传播更为广泛,引发公众的热议甚至曲解。
四、社会敏感度高。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往往涉及价值观念分歧、社会公平等问题。危机事件容易引发社会热议和争议,甚至影响高校声誉。在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传播消息的速度加快,高校发生突发危机事件,很快就会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传播出去,而高校大学生又是社会关注度高的群体,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示范效应”在外界舆论的推波助澜之下就会显得特别敏感。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置机制创新策略
一、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预警机制是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置的第一道防线。高校应建立健全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危机事件的苗头和隐患。通过设立专门的信息监测机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校园内外的各类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确保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危机事件的信号。同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一旦发现潜在危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采取行动,防止事态扩大。
信息监测与收集:利用校园监控系统、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实时监测校园内外可能引发危机事件的信息。同时,建立学生信息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风险评估与分析:组建专业团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危机事件及其可能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
预警发布与响应:一旦确定存在危机事件风险,立即通过校园广播、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发布预警信息,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确保学校各级部门、师生及家长能够迅速知晓并做出相应准备。
二、应急指挥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高校应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形成合力,有效应对。应急指挥体系应包括学校领导层、相关部门负责人、专业救援队伍等,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应急指挥网络。此外,还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指挥体系的实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明确指挥架构: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的应急指挥体系,明确各级指挥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的工作格局。
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危机事件的性质和规模,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确保救援队伍、医疗设施、通讯设备等关键资源能够及时到位,满足应急处置的需要。
强化协同作战:加强与地方政府、公安机关、医疗机构等外部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多方联动、共同应对的良好局面。确保在危机事件处置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获得外部支持和援助。
三、信息沟通和引导机制的优化
在危机事件处置过程中,信息沟通至关重要。高校应建立快速、准确、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师生和社会公众通报危机事件的进展情况和处置结果。同时,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合作,防止不实信息和谣言的传播。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引导,可以稳定师生情绪,维护校园秩序,为危机事件的顺利处置创造有利条件。
建立信息发布平台:设立专门的危机事件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准确地向师生和社会公众通报危机事件的进展情况和处置结果,确保信息的权威性和透明度。
加强媒体沟通:主动与新闻媒体建立联系,及时提供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引导媒体客观报道。同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消除不实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四、后续评估与改进机制的完善
每一次危机事件都是对高校处置能力的一次考验。高校应建立后续评估与改进机制,对危机事件的处置过程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通过不断的评估和改进,可以逐步完善高校的危机事件处置机制,提高应对未来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开展全面评估:在危机事件处置结束后,组织专门人员对处置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
完善应急预案: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在未来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加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加强教育培训: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危机事件应对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确保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保持冷静、有序地采取行动。同时,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救援技能和水平。
结论:面对新时代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新挑战,高校必须不断创新危机事件处置机制,从预防、响应、协作到恢复重建,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管理体系。通过实施全方位预防、优化快速响应、加强跨部门协作与社会联动、注重后续关怀与恢复重建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应对危机的能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置机制还需持续创新,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参考文献:
[1]刘伟.突发事件背景下应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9(01):45-48.
[2]张琳君.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J].决策探索(中),2021(03):22-23.
[3]孙利.网络背景下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与预警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
[4]彭远威.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J].陕西教育·理论,2006,000(006):5,7.
[5]何仕.高校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管理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3.
[6]陈伟珂、王子博.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4):3.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置机制创新研究”(SZ20230409)]
(作者单位:侯起峰,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1816;张宇,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21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