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看详情
跨越千山万水,鸟儿为何选择这些地方落脚?得到“世界认证”的观鸟胜地究竟有何魅力?近日,长城新媒体联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山东广播电视台闪电新闻、辽沈晚报、上海市崇明区融媒体中心、辽宁省丹东市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跟着候鸟看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五省(市)联动直播》。多路记者一起揭秘世界自然遗产背后的生态答卷,探寻人与自然关系新范式。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
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口地处黄海生态区最北端,这里的大面积湿地有着丰富的底栖生物,是大洋洲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驿站”,也是世界上鸟类种群最为集中的迁徙地之一。
每年秋冬季节,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美国阿拉斯加等地南迁而来的不少候鸟将在这里补充能量。肚子扁扁而来,圆滚滚而去。
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总面积17000多公顷,经过多年的修复和保护,这里累计调查到动植物种类达1138种。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将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眼下, 鸭绿江口湿地保护区正在积极开展鸭绿江口湿地展示中心建设,后续还将开展遗产地保护与修复、 遗产地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等建设项目,通过一系列措施守护这片湿地,打造美丽中国。
(辽宁省丹东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见 徐杭 张乃千)
沧州南大港湿地
冬季的南大港湿地,芦苇摇曳,水面上不时有鸟儿飞过,发出几声清脆的鸣叫。
南大港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中转站及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殖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鸟儿天堂”。
“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的候鸟数量从2019年的2万多只,到2021年的5万只,再到2023年的10万只,4年间增长了4倍。记录到的鸟类品种也多达272种,其中包括1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和52种二级保护鸟类。”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宣传科科长张景兴说。
水清岸绿、飞鸟翔集,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正在南大港徐徐展开。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代晴 刘舰 孙欣宇)
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眼下正值候鸟迁徙季,在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有370多种鸟儿在这里栖息。这里不仅是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还是全球第二大的黑嘴鸥繁殖地、白鹤越冬地。现在这个鸟类“度假村”的客流量还在不断增长……
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晋升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山东广播电视台闪电新闻记者 耿琰 王丽雯 陈海涛 冯君裕 李瑞琪 石永薇)
江苏盐城条子泥湿地
江苏盐城条子泥湿地位于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核心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中心节点和关键区域,被称为候鸟迁徙途中的“停机坪”和“加油站”。每年有数百万只迁徙候鸟在此停歇、换羽和越冬,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为记录和保护这些纷飞的精灵们,一位位“守鸟人”默默付出,用脚步丈量湿地,用相机记录美好,留下了候鸟们宝贵的影像资料与事实依据。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胡於棋 王健安 李博睿)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随着天气渐冷,大批越冬候鸟陆续抵达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保护区最新调查,已记录到46种3万多只鸟类。11月底,这里迎来候鸟到访东滩的高峰。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科高级工程师吴巍介绍,得益于生态环境的修复整治,保护区每年记录到的候鸟数量都在增长。以小天鹅为例,在工程实施之前,小天鹅的数量仅为个位数;而现在每年在崇明东滩完整越冬的小天鹅在2000只以上。
今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是成功晋升为上海的首个世界自然遗产。上海世界遗产自此实现了“零的突破”。
(上海市崇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蒋晓燕 陈冲 陆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