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妙花
2020年之后的教育生态发生了改变,在新常态下汉语国际教育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机遇,以及“汉教人”该如何应对,本文作一个粗略的分析。
挑战
2020年之后,汉语国际教育面临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主要包括:
经济方面。2020年至2023年,全球经济遭受了重大打击,全球经济的衰退和全球化的收缩可导致各国用于支持当地中文教育和孔子学院的资金减少,中文学习市场萎缩等。另外,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滞缓,许多企业倒闭,也有不少企业裁员,大家都勒紧腰带过日子,那么,在基本生存需求之上的语言学习则暂时被搁置,因此,在各国本地学习中文的人数以及到中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均大大减少。
国际关系方面。2020年后国际社会的紧张局势,新常态时代的国际关系正经历重大调整,多边主义与全球合作面临挑战。中美全面竞争,中美关系历经多年未遇的重大挑战,国际关系格局也将面临大调整。此外,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势头抬头,地缘政治、安全等问题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欧洲等一些孔子学院关闭,发达国家来华学习中文人数也相应减少。
文化交流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国际文化交流之间的障碍,同时,语言障碍也可能影响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2020年后国际文化交流面临着较大的冲击,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交流方式。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文化交流的受限与转变、国际交往的变革与挑战,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实体交流受限、线上交流繁荣、文化多样性保护受威胁和交流方式转型等方面的挑战。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方面。全球经济衰退对汉语国际教育造成了重大影响,首先,经济持续衰退导致很多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减少,这使得人们对于语言学习的投入资金减少,一些原本计划来华留学的人可能会放弃计划,从而直接影响汉语国际教育的入学人数和办学实体。另外,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专业,目前已有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学位体系,但由于经济的衰退,汉语教学岗位减少,导致了相应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反过来也影响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招生,从而阻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应对
在新常态下,汉语国际教育应该如何应对国际形势,走出困境,以获得长久的发展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意识层面
要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语言,只有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让世界各国更好地了解中国,才能更紧密地与各国进行合作与交流。作为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汉语国际教育在后疫情时代中应抓住机遇,从而推动汉语国际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国际文化交流层面
2020年后,由于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在意识形态及经贸、政治等领域存在分歧与摩擦,因此,在新常态时代的初级阶段,中国与国外语言文化交流的重点可以放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非洲和拉美地区,用中文教育实现民心相通。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打破地域限制,创新交流方式,使文化交流更高效、便捷。
三、教学技术层面
随着全球进入AI时代,AI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汉语国际教育技术,这不仅使得学习过程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汉教人”应该根据新常态时代的发展趋势,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个性化教学;利用人工智能、虚拟VR技术等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推进汉语教学数字化建设,探索汉语教学新模式。
四、教育事业层面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要注重语言结构的教授,还要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同时也要融入文化教学,这样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推动汉语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发展。新常态时期对本专业的影响还主要体现在就业方面,而提高就业的根源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扩大就业渠道,为更好地应对新常态时代的挑战,本学科的专家学者还需要加强与国际关系、国际文化、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学者的交流,以稳固本学科地位。
结语
新常态下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着重大转型期,它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包括更高层面的民族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树立,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学习者的诉求发生了变化,学习态度和求知心理更加复杂,而这一境界的提升和道路的转折,则需要我们在宏观的教育战略层面、中观的教学对策层面以及微观的教师能力层面都做出相应的反思和调整。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