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雅静
近年来,坚毅人格作为大学生个人特质之一,得到许多研究者广泛关注。新时代下学习“四史”教育成为高等思想政治育人的重要任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大学生需要对祖国的历史有深刻的了解,在领悟祖国地域宽广、物产丰富、文化多样的基础上,感受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吸取中国遭受的无数伤害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高校开展“四史”教育不是一般的历史教育,首先要把握“四史”教育的政治性,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来引领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史”教育是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党史记录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热血与激情;新中国史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史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社会主义发展史凸显了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多项研究表明,结合“四史”,高校展开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四史”教育作为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内涵,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国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增强对历史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其次,增强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四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增强对党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再次,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深入挖掘和弘扬这些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最后,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四史”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包括从正确、科学的角度学习历史、理解历史,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这有助于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四史”研究与坚毅人格的相关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两者虽然看似独立,但实际上在多个层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从“四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其涵盖的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些历史时期都充满了挑战、变革和奋斗,而这正是锻造坚毅品质的重要土壤。研究者们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为现代人提供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精神支撑。在坚毅人格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们关注的是个体在面对挫折、压力和困难时,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和持续的努力。这种品质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也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将“四史”研究与坚毅品质相结合,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中的许多伟大人物和事件都体现了坚毅的品质。他们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却从不言败、从不放弃,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以及借鉴,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毅的品质,勇往直前。同时,“四史”研究也为坚毅品质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四史”教育在大学生坚毅人格塑造中的实践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的顶尖学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四史”教育。学校通过开设专门课程、举办讲座和展览等形式,将“四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例如,学校开设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同时,学校还举办了“英烈不朽,薪火百年”革命烈士纪念展等活动,让学生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感受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坚毅人格。随着“四史”教育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创新主题党日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例如,一些高校通过组织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同时,一些高校还通过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四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更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他们的坚毅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四史”教育对大学生坚毅人格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更在于其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从而全方位地促进了他们坚毅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总的来说,“四史”教育在塑造大学生坚毅人格方面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大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更在实践中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同时,“四史”教育还激发了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四史”教育,大学生能够培养坚定的信念、历史责任感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品质不仅是大学生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更是他们成为新时代优秀青年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石。因此,高校应继续加强“四史”教育的力度和深度,创新“四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为培养更多具有坚毅人格的优秀大学生贡献力量。
[项目名称: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项目(“四史”研究专项)项目编号:CXZZZX202309]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05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