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晶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历经千年发展,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不断创新中展现出勃勃生机。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中国画的民族特色,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精髓,成为当代艺术家们共同面临的课题。民族艺术元素,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源泉。因此,深入探究民族艺术元素与中国画创作发展的互助性,对于推动中国画艺术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文化多样性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艺术元素与中国画创作发展的互助性
第一,中国画创作与雕刻艺术元素的融合。民族艺术元素中的雕刻涵盖诸多内容,有着悠久历史。以雕刻艺术元素为融合对象的中国画作品借鉴了雕刻艺术的构图、线条或空间处理手法,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例如吴冠中的油画作品,可以看到他对线条的精准把控和对空间感的独到处理,使得作品在平面绘画中呈现出雕塑般的质感。古代工笔画作品体现了雕刻制品,比如《清明上河图》绘画了木雕制作的儿童玩具。
第二,中国画创作与民间绘画元素的融合。民间绘画主要包括年画、彩画等,凝聚着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精髓与美好生活向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绘画创作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民间绘画元素得以引用,比如黄永玉的版画作品《万斤稻上的舞蹈》等,巧妙地运用民间艺术的色彩和构图,创作出了一系列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现代感的作品。
第三,中国画创作与印染刺绣元素的融合。印染刺绣艺术与中国画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画中有对刺绣的详细描绘,刺绣印染作品中也有中国画元素。比如蒋兆和的某些作品中能看到对印染刺绣元素的借鉴,借助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模拟出刺绣的质感和图案的精致,使画面充满了装饰性和艺术感。很多画家的绘画作品也被当做刺绣的绣稿,比如《梅竹山禽图》等。很多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以印染刺绣元素为主题,但在画面的构图、色彩或线条处理上,受到了印染刺绣艺术的启发,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画作品。
民族艺术元素融入中国画创作发展的策略
一、重视多元创作,合理运用民族艺术元素
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画创作应重视多元创作,合理运用民族艺术元素,注重反映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创作者可在掌握民族艺术元素精髓后,探索新的融合方式,比如将传统水墨技法与民间图案的线条美相结合;比如将少数民族色彩观融入国画色彩运用,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不失现代感的新作品。以少数民族工笔画创作为例,当代画家在工笔画领域探索时可将少数民族独特艺术元素融入其中,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比如画家刘小莉的《黎歌悠悠》,该画作描绘了黎族女性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的场景,画面既具有工笔画的精致细腻,又充满了民族艺术的质朴与生动。比如画家卢向玲(黎族)的《三月木棉花又开》,以木棉花盛开为背景,展现了黎族村寨的宁静与和谐。绘画创作者应注重在保持个人创作风格的同时,合理运用民族艺术元素,使作品既能体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能展现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
二、拓展创作资源,发挥民族艺术元素价值
为更好地表达民族艺术元素的价值,画家在创作时应注重观察与挖掘创作资源,提炼民族文化与风俗,亲身感受与接触民族文化,以更加准确、自然地表达民族文化与风情。创作者应广泛搜集与整理各种民族艺术资源,包括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工艺品、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灵感和素材。比如黄胄作品《维族舞》,以维吾尔族舞蹈为主题,通过生动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展现了维吾尔族舞蹈的韵律美和民族风情。该作品不仅体现了形式上的创新,也充分彰显了民族艺术元素的文化内涵。在此过程中,应加强对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鲜为人知但极具价值的艺术元素,包括少数民族图腾、民间传说、地方戏曲等,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源。在推动中国画创作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收集和整理民族艺术相关元素,加入画家自身的情怀,可以从自身角度将民族文化进行多元化的描绘。以孙震生创作西藏题材作品《冬至》为例,画家对西藏丰富的民族艺术元素进行深入的收集和整理,从藏族的服饰、建筑、宗教仪式到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记录,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帮助画家更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的精髓和独特魅力。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关注西藏的自然景观和民族特色,将自己的情怀和感悟融入其中,在作品中展现西藏的壮丽山川和独特建筑,传达其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藏族文化的敬仰。
三、推进现代化发展,促进绘画创作创新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下,绘画创作者应注重融合现代审美观念、科技手段及国际视野,中国画艺术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创作者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融合现代审美观念,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抽象艺术理念或是跨界艺术思维,使作品展现出更加多元和前卫的艺术风貌。在技术手段上,创作者应加强对数字绘画软件、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的探索,将传统技法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如数字化采集、虚拟现实等,对民族艺术元素进行数字化再创作,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兴趣和关注。在艺术视野上,创作者应了解不同文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积极拓宽国际视野,提升中国画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平台建设上,应加强对中国画创作平台的建设,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和交流平台,促进艺术交流与学术交流,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扩大中国画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化发展。在绘画技巧上,应注重适当融入西方绘画技巧,吸收并融合西方绘画等多元艺术元素,推动绘画创作持续创新。中国画具有自身笔墨韵味与意境营造优势,西方绘画具有独特的透视法、光影处理及色彩运用等技巧,中国画可在创作中借鉴西方绘画技巧,比如光影的巧妙运用、色彩的丰富搭配以及立体感的塑造等,增强画面表现力和感染力,拓宽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部分创作者在工笔画作品中应用了现代色彩理论和光影效果,比如蒋采苹的《盛装苗女》,在保留传统工笔画雅致基础上,巧妙融入了现代色彩搭配,使得整幅作品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充满了现代感。再比如顾迎庆的《汉风雅韵》,在创作中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色彩的和谐,融入现代审美观念,使其兼顾古典美和现代感。无论是对传统民族艺术元素的挖掘,还是对西方绘画技巧的借鉴,都离不开创作者内心的充实与提升。因此,创作者应注重充实自己内心,不断提升自身审美情趣和艺术标准,通过阅读、旅行、交流等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创作中更加深刻地表达内心情感,尝试不断应用新的手法,推动中国画艺术的不断发展。
四、强化跨界合作,拓宽艺术创作视野
在全球化与艺术多元化的当下,中国画创作不应局限于传统框架,而是应与其他艺术形式建立跨界合作,以有效拓宽艺术创作视野,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与内涵。首先,推动跨界合作与交流。中国画与雕塑、陶艺、书法等艺术形式在艺术追求和表现手法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借鉴不同艺术形式的跨界合作,比如将雕塑的立体造型感融入中国画构图,使画面更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借鉴陶艺的色彩搭配与肌理处理,为中国画增添新的视觉元素;书法的笔意与气韵融入中国画笔墨,使画面更加灵动、富有生命力等,以此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为艺术家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和灵感来源。林曦的《四季·织梦》便是与纺织艺术家合作的成果,促使传统工笔画图案与现代纺织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视觉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完美融合。其次,拓宽国际视野。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应积极拓宽国际视野,加强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比如组织国际艺术展览、艺术论坛等,将中国画作品推向世界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画的美妙;邀请国际艺术家来华交流访问,共同探讨中国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路径,使其在国际舞台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例如袁武的《雪域高原》,其根植于中国传统工笔画技法,在创作中融入了国际视野,展现了藏族人民生活的真实与壮美,体现了跨文化交流的成果。最后,科学艺术的跨界融合。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笔画艺术家也开始尝试将数字技术融入创作过程,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比如华的《数字山水》系列,就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五、深化理论研究,构建民族艺术创作体系
为促进中国画与民族艺术元素的有效结合,应注重深化理论研究,深入理解民族艺术元素与中国画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出完善的民族艺术创作体系。首先,深度开展理论研究。民族艺术元素是中国画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促进两者的有效结合,应深度开展理论研究,系统分析民族艺术元素与中国画在形式、技法、意境等方面的契合点,揭示两者融合的内在逻辑,挖掘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和灵感。此外,理论研究应关注民族艺术元素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应用和表现形式,对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发现民族艺术元素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与创新,为中国画创作提供更为清晰的思路。其次,构建民族艺术元素和中国画创作的融合体系。围绕理论研究,构建出系统化、规范化的民族艺术元素和中国画创作融合体系,比如科学分类和整理民族艺术元素,明确其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应用范围和方式,形成完整的元素库,为创作者提供丰富素材;结合中国画的历史传统和当代审美需求,对民族艺术元素进行整合与再创造,在保留其原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变形、重构和组合,使其更符合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审美标准和审美需求;将传统中国画技法与当代艺术创新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中国画作品,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画创作风格和技法体系,提升中国画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5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