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粽香 2024年06月01日

□李伺平

从记事起,每到端午节,母亲都亲手包许多粽子,隆重得像过春节似的,四十多年来,成了一成不变的惯例,很有仪式感。

母亲包起粽子可谓讲究、用心、精益求精。小时候,正值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物资匮乏,家家经济拮据。我家老少七口,父母工资不高,为了省俩钱儿,母亲骑着“大铁驴”,去郊区苇子地采摘棕子叶,精挑细选每一片叶子。捆粽子的麻绳,母亲会将家里闲置的粗麻绳,拆成麻批,在水里泡松软、用梳子梳透,分成小股麻批,手工捻成细麻绳。为了多几样食材,更是劳心费神,不辞辛苦,跑粮站,赶早集,到处采购,黏米、黄米、糯米、江米,小枣、花生米、蜜枣、瘦肉、咸鸭蛋、豆沙……然后洗、泡、包、捆,下锅煮三个小时,再焖上一个小时,开锅,那股诱人的粽香令人心神荡漾,口水直流。剥开粽叶,舌尖舔舔,咬上一口,软糯香甜,回味无穷……

母亲总是手脚不停地忙活着,无暇顾及咬上一口粽子,摆桌放椅,盛汤拿筷,拌小菜、配蘸料,端粽子上桌,准备停当,招呼家人上桌。一家老小围坐在桌旁,笑语盈盈吃着粽子,孩子嘻嘻雀跃,老人话语温柔,营出了幸福与温馨,撑起了热气腾腾的日子。母亲最后一个坐上桌,最后一个吃粽子,满脸的笑容比粽子里的蜜枣还甜,绽放着无限欣慰、憧憬。

母亲性情温良、博爱。每年端午节,母亲喜欢把自己包的粽子送给邻居、同事、亲戚、门卫、单位保洁员……乐此不疲地分享着她的粽子,也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一份温暖、诚意、善良。我和哥哥小学、中学、大学的同学和同事都曾品尝过母亲包的粽子,每每听到人家夸赞母亲包的粽子好吃,我都会像小时候一样,心里升腾起无比的自豪。

时光荏苒,一晃就在母亲端午包粽子的指尖上溜过了几十个年头。日子越过越富裕,超市里的粽子品种越来越丰富,琳琅满目,可我还是爱吃母亲包的粽子,那是世上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味道,让我感到快乐、踏实、安全。

2019年,母亲89岁,身体每况愈下,端午节那天,母亲拖着衰迈乏力的病体,执意下床包粽子,试了两次,头晕得无法站立。这个端午节,我第一次学着包粽子,手法拙劣,笨手笨脚,煮熟了喂给母亲吃,母亲泪光闪闪,满眼疼爱,一口口艰难地咽下粽子……

以前我吃母亲包的粽子的时候,我俩都笑着;当母亲吃上我包的粽子的时候,我俩都哭了。

转眼母亲走了四年了,又逢端午节。母亲晚年弯腰曲背包粽子,全家人其乐融融围在一起吃粽子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我沿袭着母亲包粽子的手法,包着粽子,这不单单是代际间衣钵的血脉传承,也是家族文化的表达。此刻我竟没有了前几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悲伤,仿佛又闻到了母亲包的粽子的清香,那股香气里浸润着浓浓的亲情和母亲深深的爱。那份爱如清风,如碧月,如梦中奔腾不息的江流,永远流淌在我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