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健 樊亚宾 杨柳
推进统筹交通运输发展和安全需要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供给端要加强基础设施、制度、技术等方面的高质量供给,需求端要强化安全绿色可持续的交通运输需求的牵引作用,形成供给和需求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全面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新发展阶段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关乎国家总体安全大局。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抓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对于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当好现代化“开路先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从实施路径看,推进统筹交通运输发展和安全需要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供给端要加强基础设施、制度、技术等方面的高质量供给,需求端要强化安全绿色可持续的交通运输需求的牵引作用,形成供给和需求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全面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以发展促安全”,强化基础设施、制度、技术等方面高质量供给,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业供给水平
“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要进一步深化发展在安全中的动力作用,通过增加有效基础设施供给、制度供给、技术供给,改善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打造高质量的供给体系。一是要加强统筹协调,高质量推进规划落地落实。“十四五”时期是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实施落地的起步期、关键期。要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推进,将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贯穿到每一个项目里,体现到每一个环节中。一方面,交通强国试点和重大项目建设要在现代化开路先锋的发展定位、互联互通的发展方向、动能转换的发展方式、人民满意的发展目标等引领和指导下做好前期策划。要紧扣重点,务实推进,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狠抓落实的长效机制,做到事事有清单、件件有人干。另一方面,要提升具体项目、工程的规划设计水平,以超前性、统筹性和融合性作为规划设计依据,以打造具有韧性的交通体系作为主要目标,确保各项目有效推进。
二是要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制度供给质量。当前,我国交通运输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不是周期性的,而更多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和根源性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增强和深化制度创新和制度改革,推进现代化制度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加快运输行业的运行体制创新,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要重点健全市场基础性制度,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打破区域性、行业性壁垒,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规制,优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增强监管效能,推进交通运输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建立健全国内国际一体化市场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科技管理体系和政策体系。重点要积极推动科技改革政策在交通运输行业率先落地,特别是要加快落实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的相关政策,发挥其在牵引交通运输领域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中的作用,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多元开放平台,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本质安全水平。要推进新模式、新领域、新业态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工作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形成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制度环境。此外,还要重点围绕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体系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围绕完善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体制,增强行业应急管理能力;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行业治理,发挥智库、协会等在交通运输信用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作用。
三是要加强技术研发,积极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在交通运输行业的运用。新时代面临的安全发展挑战往往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全面性,旧技术、老手段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常常表现出不匹配、不协调和不适应,这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要以科技作为重要支撑,将科技创新作为打破发展和安全之间矛盾的“撒手锏”。一方面,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的重要性,加大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要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特别要集中对关键核心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前沿颠覆性技术展开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在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弘扬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要发挥我国强大交通运输市场优势,积极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北斗导航、工业机器人等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度融合。要善于将市场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制定鼓励应用先进安全生产技术装备的政策,建立通过市场培育实现技术沿着从能用到好用发展路径的新机制;积极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在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如监测预警、隐患排查治理、应急救援响应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应用。此外,还要加强创新人才的高质量供给。对标《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打造世界前列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大力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平台和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
“以安全保发展”,深化需求侧改革,着力疏通需求端的“堵点”,提升需求质量,形成安全发展的需求牵引力
需求和供给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需求端质量不高通常也会拉低供给质量,从而催生风险。当前,交通运输发展中面临的安全风险不仅出在供给端,需求端存在的问题也是重要诱发因素。长期以来,我们在解决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和安全的矛盾时多偏重于供给侧调节,而忽视需求端的治理和提升,由此引发的效率不足、边际效益递减等问题。因此,交通运输领域推进“需求侧改革”就是希望通过发挥需求牵引供给的作用,实现与供给创造需求相互配合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行业运行体系整体效能。深化需求侧改革,需要我们不断疏通需求端“堵点”,提升需求端质量。重点是要紧扣结构性问题通过“补短板”“促升级”做到更加精准有效;通过加快形成现代交通市场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通过实施交通运输安全文化教育提升工程,增强需求质量的安全要素浓度。
一是需求侧管理紧扣结构性问题,通过“补短板”“促升级”做到更加精准有效。对于交通运输行业来说,既要满足系统建设为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也要做好因题施策,做到对需求的精准响应。一方面,投资需求要瞄准制约行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关系民生实事的重点领域,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推进有利于运输行业提升发展效益和安全程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港口码头、内河航道、重要交通枢纽及行船行车危险路段、公路危旧桥梁、生命防护工程等基础性工程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危险货物运输通道与场站布局、高速服务区停车位等方面建设,深入推进“司机之家”建设,保障行车安全。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交通运输领域“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是通过加快形成现代交通市场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实现行业发展提质增效,以效益提升带动安全管理增强,实现安全发展由被动重视向主动提升的内生转变。当前,运输行业风险滋生逻辑由过去的高效益、弱监管转变为低效益、强监管,在运输行业市场体系不健全、供需调节机制失灵之下,相较前者,后者更难通过监管的方式从根源上消除风险。因此,只有实现效益明显提升,才能真正塑造企业对安全发展重视的主动性,从而达成发展和安全长期良性互动的关系。从企业发展的需求端看,一方面,要加快形成现代交通市场体系。要从推进交通运输市场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完善交通运输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制度两大方向发力,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按市场化原则、按照信用机制提供相关综合服务,加快供给过剩行业兼并重组,构建供需动态平衡、市场有序发展的交通运输统一大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现代物流体系,做强扩大内需战略支点。现代物流体系形成,首先,要利用先进技术加快构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提升现代物流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次,要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主体,积极推进“一单制”,丰富“门到门”一体化联运服务产品,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后,要善于借助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等创新型金融工具,培育形成一批国际一流的现代物流企业,推动行业集约高效运行。
三是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业安全文化教育提升工程,增强需求侧质量提升中的安全要素浓度。通过安全文化教育提升强化需求端对供给产品和服务的安全要求,是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以需求质量要求提升带动安全生产水平增强的有力举措。一方面,加强社会全员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增强安全需求。要把安全生产公益宣传、案例警示教育、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安全应急知识普及作为安全文化教育工程的重要抓手和策略点,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讲堂”“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另一方面,强化和健全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职业化培训体系。要进一步融合社会力量推进和加强在职业教育、高等学校开设相关专业,培育大量高水平安全生产专业人才;要建立健全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能力考核机制,丰富和完善职业后教育培训机制,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要积极开展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和技能比武,营造良好且具有职业技能激励的安全生产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产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樊亚宾,防灾科技学院、公共经济研究会;杨柳,应急管理部干部培训学院(应急管理部党校)】
(稿件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