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观者在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展区拍摄一款兔爷文创产品。

参观者在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区挑选文创产品。

游客在呼和浩特音乐节上游玩。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考古盲盒、文创雪糕、文艺节目“唐宫夜宴”……文化创意项目频频出圈,其备受关注的现象背后,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成果,也反映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
几根印有藏戏鼓纹样的棒棒糖、一个带有唐卡纹路的便笺盒、几块博物馆展品造型的冰箱贴……近日,在西藏博物馆的文创销售区,来自北京的游客葛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她的购物“成果”。“这几样东西既能展现当地文化特色,又小巧实用。我想带回去,通过这些文创产品和家人朋友分享我的这趟旅行。”葛女士说。
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三星堆博物馆的黄金面具金属胸针、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创意玩偶……凭借时尚的设计及其承载的独一无二文化元素,近年来,很多文创产品火爆“出圈”,引得游客在逛博物馆或公园等景区时,把文创店作为必选的“打卡地”。选购文创产品、把旅行的记忆带回家,日渐成为很多游客旅行的“标配”。
政策加持 在稳固发展中构筑行业体系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一件镌刻着“长乐未央”的汉代瓦当,被设计成银质镀金的“人气”红手绳,一年内售出近两万条;
甘肃省博物馆的文创玩偶“马踏飞燕”也在近期红遍网络,产品在甘肃省博物馆的淘宝旗舰店,月销量超过1.5万件;
南京博物院更是积极探索文创产品开发模式,牵头组建了“江苏省博物馆商店联盟”,并注册“博苏堂”品牌……
为了鼓励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引导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不断拓展文创行业的发展空间,十年来,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从多个方面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作出部署。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出台《关于推进旅游商品创意提升工作的通知》,与中央宣传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保障措施,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玉璜陶瓷台历、纸板创意玩具、雨后风清香薰蜡烛、现代简约温酒套装……近期,在河北唐山,一系列陶瓷和纸板文创产品密集面市,进一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推动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丰富文创产业产品体系,唐山文旅集团植根唐山地域特色文化,以陶瓷、纸板两大文创体系为抓手,广泛创新开发思路,全面加大与各种生活场景相结合的个性化、定制化、创意化、生活化的文创用瓷开发力度,持续推出设计精巧、富有唐山工业特色的纸板创意玩具。同时,依托唐山深厚的工业文明和历史传统文化,深度研发场景、穿戴、科普、工业等6个系列、111款纸板文创玩具。
在政策加持下,各地文创领域有了大幅发展,在产品体系、综合效益、开发能力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提升。四川省文物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四川省文创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广东全省博物馆去年开发文创产品2305款,实现文创产品收入3993.39万元。河南博物院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申请商标保护文创品牌,搭建河南博物院文创基地,积极参与数字版权保护的规范制定,推进文创领域数字化发展。河北2023年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恢复发展的八条政策措施》中第五条措施明确提出“支持文创企业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通过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让整个文创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同时也为优质文创产品的可持续推陈出新营造了良好的竞争氛围,有力满足了市场对优质文创产品的需求,调动了全国争相研发文创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孙小荣认为。
跨界融合 在时代背景下助力乡村振兴
家家金石,千户手编。济宁曲阜书院街道文化“两创”产业中心,位于北外环沿线丰家村,中心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两创”落地为己任,以文化产业振兴为抓手,辐射带动全市10个镇街设置了传统手工技艺工作室,吸引500余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探索出了文化“两创”落地生金与带动广大农民传承非遗技艺致富增收的新模式。
近年来,中国文创积极探索、主动创新,在跨界融合中拥抱新领域,形成“文创+”的新兴业态,文化创意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新的密码,不断解锁出多元的文旅融合模式,全面推动文创工作高质量发展。
距离济宁700多公里外的承德,画线、掐丝、洗砂、上色……在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氏砂艺传承人郑铁军手中,只需一会儿工夫,梅兰竹菊、京剧脸谱就能跃然眼前。凭着这门传承160余年的手艺,郑铁军把砂画卖到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铁军还在当地办起非遗工坊,带动村民们一起致富。
今年2月,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抖音集团联合开展的乡村英才计划——“乡创好物”推荐官专题培训在线上启动。1万名涉农文旅行业从业者参与培训,免费学习数字文化产品创作、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化、地域宣传推广、文创产品开发、农产品品牌形象塑造等内容。结业后,优秀学员将成为“乡创好物”推荐官,获得平台的资源扶持,带领乡亲们走上创富之路。
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活动中,河北分别与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些行业协会、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将与河北联合建设“河北省乡创赋能中心”,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开展“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发动院校协会、科研人员深入河北乡村,梳理文化资源、规划乡创发展,培育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文创农副产品品牌,为河北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资源支持。
为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挥文创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势作用,文化和旅游部开展“创意下乡”试点工作,引导和整合社会力量发挥文化创意优势,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在“创意下乡”工作的带动下,文化创意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新的密码,不断解锁出多元的文旅融合模式。
“乡村特色文化是亟待挖掘的文化宝藏,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融入现代新技术新需求,以新艺术形态展示、重新定义和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说。
打造IP 在深入挖掘下增强文化自信
元宇宙虚拟空间、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非遗产品、“国宝”IP延伸产业……近日,在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个个创意产品令人惊喜、一场场招商签约硕果满满,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雁鱼灯、晋侯鸟尊……这些珍贵的青铜器,化身为夜光冰箱贴、珐琅徽章等文创产品,色泽鲜艳、小巧精致,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这是一家名为“雁鱼”的公司设计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希望家乡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有创意的表达。”负责人白羽是一名“80后”,三年前投身文创产业,已在圈内小有名气,“山西丰富的文物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只要用心做,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广阔。”
随着消费升级以及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崛起,IP联名风潮日盛。IP联名款玩法层出不穷,自带流量火速出圈,吸引了目前中国新消费市场的主力军—Z世代的偏爱与关注。众多品牌选择与IP授权合作,为产品带来更多的话题和曝光度,提升品牌宣传效应与品牌价值。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峰认为,对大型景区或者文博场馆而言,以文化为基础打造品牌IP是做好文创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河南博物院文创事业成绩亮眼,考古盲盒、文物修复盲盒等文创产品接连“出圈”。河南博物院借助平台优势,打造了专属文创品牌“豫来遇潮”。2021年,河南博物院的文创产品销售额达4300万元。
在江西博物馆馆藏文物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的文创设计中,设计团队抓住文物“虎背伏小鸟”这一特征,突出可爱的小鸟与憨厚的小虎,将这两个“反差萌”的形象IP化,将文创产品在儿童节举办的“小鸟虎”主题特展上进行展示,并绘制“小鸟虎”卡通形象和表情包。如今,“小鸟虎”已成为江西省博物馆最受欢迎的IP之一。
河北博物院依托专业文创产品设计研发团队,研发出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特色文创产品。产品涉及门类丰富,涵盖领域广泛,包括文物复仿类、文具用品类、装饰饰品类、生活用品类、服装服饰类、珠宝首饰类、书籍出版类、数字创意类、休闲食品类等。其中,河北博物院打造的萌版长信宫灯、Q版说唱俑、Q版卧羊灯等IP形象,以及相关系列文创产品,深受游客青睐。
另外,河北博物院广泛运用多种载体和表现形式进行文创产品研发,设计了河北博物院卡通代言形象——汉大胜、汉绾儿,院藏文物、小铁胄、山字形器、虎嬉鹿四款微信表情包等数字形象创意类产品,为文创产品的销售增加了新途径。
据了解,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中,河北省将发展文创和旅游商品作为重要内容,制定了专门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河北省已建立起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省、市、县、景区四级联动文创工作推进机制,统筹制定工作方案、支持政策和措施,将进一步扎实推进文创和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依托文创产品赓续传承与发展,文化创意肩负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重任。孙小荣说:“文创是对当地文化的挖掘、提炼、研发和转化,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地方文化自信的激活和重塑。”在他看来,文创未来要大胆创新,要追求“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的巧妙结合,同时在文化元素的提取、创意研发的策划,以及产品的功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等方面,讲究“分众审美”的表达,输出更多能够展现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优质文化产品。
(本报综合: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人民网、央广网、文汇报、河北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