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让台城星火照亮奋进之路 2023年06月28日

□记者 邢梅智 通讯员 段文雅

1923年,从衡水安平县台城村走出去的青年弓仲韬,将南湖红船的革命火种播撒到滹沱河两岸的冀中平原腹地,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中共台城特别支部,掀开了中国农村革命崭新的一页。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方土地的人民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奔涌向前

盛夏时节,阳光初露,安平县台城村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门前,红色火炬雕塑矗立,火焰热烈,传递不息。

此时,几公里外的安平县市民服务中心,一场筹划已久、令人期待的座谈会正在进行——省市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相关纪念场馆负责人等汇聚一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铭记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中共台城特支的历史贡献。这场座谈,是纪念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中共台城特支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从1923年到2023年,中共台城特支已走过整整百年历程。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方土地的人民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奔涌向前,台城星火终成燎原之势。

精神是奋斗的原动力。今年以来,衡水市以中共台城特支成立100周年为契机,成立筹委会,通过开展《从台城出发》思政大讲堂、超级主阵地、百年数说报道、儿童红色教育、联合党建等一系列庆祝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凝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澎湃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衡水篇章。

“红色故事感人至深,红色记忆永不褪色,红色精神指引前行。”深情凝视一帧帧珍贵图片、一件件革命文物,已在此工作了十余年的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党支部书记王彦芹,难掩内心澎湃。跟随她的脚步,穿梭于浓缩的中共台城特支百年历史之中,一串串奋斗的足印清晰可见……

1923年,从衡水安平县台城村走出去的青年弓仲韬,在李大钊领导下返回家乡进行革命活动,将南湖红船的革命火种播撒到滹沱河两岸的冀中平原腹地,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中共台城特别支部,掀开了中国农村革命崭新的一页。

革命“火种”,一经点燃就生生不息。1924年,中共安平县委员会成立,这是河北省的第一个中共县委。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区党政军机构在此成立,安平县成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17万人口的小县,抗战后期党支部已多达200个,8689人参加了八路军。

“党的革命精神是促进奋斗的宝贵财富。”安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继为介绍,安平以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为支撑,通过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活动,使安平“两个第一”的优良革命传统薪火相传,涌现出了上校村官王晓勋、爱心妈妈王小芬、最美老板杜光华等一大批国家、省、市级道德模范。

不仅如此,安平县在台城村建设了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经常性组织开展多样宣传教育活动,为公众提供优质的陈列展览、参观讲解和红色教育等服务,先后获得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等称号,累计接待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各界学习参观者200余万人次,已成为全市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功能最全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

台城村,更是大力发扬“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精神,村党支部始终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丝网产业和特色种植,并依托自身优势做大红色旅游,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收入逐年增加。

“‘人人都过上好日子’是23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心愿。”台城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杨新杰说,中共台城特别支部建立以来,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一直践行“带领农民谋幸福”的誓言。

红色基因也渗透在每一名村民的血液里。杨新杰介绍,中共台城特别支部成立100周年之际,大家早早筹备起来,本月28日,通过齐唱红歌致敬革命先辈。最好的纪念是前行。

穿行在安平的田野乡村、工厂车间,小麦颗粒入仓,玉米及时播种,机器忙碌“吐”丝,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举办系列纪念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用实际行动传承弘扬革命精神。”许继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