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促进双循环产业链与高铁网络融合发展 2022年09月17日

新华社发

□赵莉琴 高敏 刘敬严

高铁开通会影响城市产业结构。沿线城市的制造业与旅游业集聚水平也会受到高铁的影响。高铁开通还会吸引知识密集型产业、商业和服务业的集聚,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这将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与创新。今后几年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窗口期”,要着重以双循环产业链与高铁网络融合发展、拓展经济带为抓手,建设国际与国内双循环节点枢纽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结构为主,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链,加密高铁网络,促进经济带效能提升。数据显示,高铁对沿线城市物流业集聚的影响作用是显著的,但是对制度环境,城市规模以及基础设施水平的影响均不明显;高铁对沿线城市物流业集聚的影响在不同规模的城市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对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而言,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大城市,高铁开通促进了物流业集聚水平,但是影响并不显著。

从目前文献来看,高铁开通对物流产业的影响,尤其是产业集聚方面影响的研究尚有不足。本文搜集2005—2017年京广高铁沿线城市的相关数据,结合区位熵计算城市的物流业集聚指数,利用物流业就业密度分析城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对比京广高铁开通前后周边城市的物流业集聚情况,分析周边城市物流业集聚的空间布局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高铁对周边城市物流业集聚的影响,期望为未来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升级政策,评估高铁产业带动效应提供参考。

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的影响

高铁开通会促进城市区域可达性提高。据研究分析,高铁开通明显提高了沿线主要城市的可达性,使站点城市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缩短了49%~63%左右。高铁运行与区域可达性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高铁的开通可以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和运量,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实现城市间的互联互通。除此之外,高铁的开通还会带动城市知识的可达性,促进城市技术进步。高铁开通缩短了知识传播的空间距离,促进了行业间的知识溢出,有利于技术创新。高铁开通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可达性,进而带动了城市经济发展。相关研究发现,高铁促进站点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提高了0.6%,促使高铁沿铁区域经济的收敛程度提升了约2%。

高铁开通会影响城市产业结构。高铁具备便捷、快速的功能,成为人们出行的首要选择,这就导致高铁车站附近形成较高的客流量,从而带动周边服务业的发展,影响城市的产业结构。据研究分析,高铁通车状态的改变会影响城市二三产业的结构升级,开通前后相关产业的结构分量也会发生变化。

同时,沿线城市的制造业与旅游业集聚水平也会受到高铁的影响。有研究指出,高铁建设有利于制造业集聚水平提高。高铁建设对一些建筑材料(比如钢铁、水泥等)需求量比较大,这将提高周边城市相关制造业的经济收益,促进制造业的集聚。同理,高铁修建维护也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创新,促使传统的交通运输产业转型,升级上下游产业链,比如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建筑业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铁网络的发展还降低了区域间的交易成本,进而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创新活力,对于区域间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交通方式的转变会影响人们的出行需求,带动短途旅游,形成高铁旅游圈,促进旅游业发展。

除上述外,高铁开通还会吸引知识密集型产业、商业和服务业的集聚,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这将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与创新。

发挥高铁效应 促进物流业集聚

我国已成为拥有世界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的国家,未来更要不断完善高铁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新发展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今后几年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窗口期”,要着重以双循环产业链与高铁网络融合发展、拓展经济带为抓手,建设国际与国内双循环节点枢纽。基于此背景,笔者结合京广高铁周边城市物流业集聚相关现状,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科学规划,建设高铁网络。各城市和政府部门要科学合理规划,建设高铁网络,使其发展越来越好。政府偏向在城市边缘地修建高铁站点,为了实现与城市各商业中心、功能中心有效链接,需要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高铁的周边城市要根据地方特点选择适合的交通发展策略,加强与高铁站点的链接,以此带动高铁站点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发展。对于有高铁新城规划的中小城市,可以制定一些政策来巩固区位优势,提高城市吸收要素的能力,降低虹吸效应。比如人才引进政策、落户优先政策、创新创业补助政策等。可以参考一些大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比如武汉、长沙等城市,根据城市产业的发展战略引进不同类型的人才,带动本地优势产业发展,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优质环境。与此同时,要承接大城市的转移产业,促进高铁新城的融合发展,以发展物流业为抓手,带动产城融合,使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深化供给侧改革,为物流业发展提速。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城市要整合资源与工业存量,把握住发展机遇,承接新型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物流业发展提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信息、技术等服务业,建立电子商务和高科技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高铁沿线中小城市要重视相关产业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养和吸引人才,快速发展科技与信息技术等来缩小与大规模城市之间的差距,降低虹吸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发挥城市与高铁站点间的联动效应,促进城市内部合理分工与合作。京广高铁在多个地级市设置了多个站点,要发挥高铁站点可达性的优势。一是完善站点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合理定位高铁站点地区在城市整体功能中的作用,建立良好的物流业分工与物流业合作格局,将二者进行整合,以此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二是设置城市对外发展的窗口——高铁站点地区,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招商引资政策,加强站点城市对临近城市人才以及信息技术的吸引力,不断发展壮大城市的物流业。

第四,构建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城市的综合交通可达性。交通因素的改变影响着物流业的发展,高铁的客流不仅带动隐形知识的广泛传播,还可以扩大物流业的市场范围。本文只研究了高铁这一种交通方式对物流业集聚的影响,但是没有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与高铁结合,也会导致高铁效应不能有效发挥。比如,对中小城市发展而言,建设相邻地区的高速公路,也会有效促进城市间综合交通的可达性。所以,要建设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利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所带来的区域可达性来进一步促进物流业集聚。

(作者单位:赵莉琴,高敏,石家庄铁道大学;刘敬严,防灾科技学院)

(稿件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